课堂问题行为的意义与影响

如题所述

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即涉及的学生)、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产生了问题行为;行为发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课程进行当中还是临近下课之时;这些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对这些因素的明确和了解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制订和实施多样化的干预策略,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这里,将以一些比较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为例对其处理策略进行分析。

(一)消退策略

依照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当消除强化时,个体的行为就可以被消除或降低。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当中,即称为消退策略。该策略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许多干扰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妄图吸引教师注意或对教师进行“限度检测”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干预往往成为对其行为的“奖励”并对其进行了强化。因此,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严重,或对其他同学不会造成干扰,那么就可以选择忽略它,或暂时推迟干预的时间。

消退策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应还具有指导性,即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亨特和马丁指出,在忽略问题行为的同时,你要对问题行为学生附近的另一个学生的正确行为予以正面强化(如表扬或表示关注),让违纪学生意识到他该怎么做。例如,当一个学生总是想通过发出奇怪的声音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时,你应当忽略他的行为并转向他旁边正在听讲的学生,表扬他的专注和认真,这会暗示那个违规的学生,如果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必须认真听讲。

也许教师会发现,忽略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做法不仅会助长学生的嚣张气焰,同时还会成为消极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因此,教师应当坚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行为,并配合强化正面行为的方法,以期尽快消退学生的问题行为。

(二)暗示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并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所有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教师干预的首选。

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包括言语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两种。言语性暗示包括运用特殊的语气、语调,一语双关,幽默等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对教师能力有很高要求,且容易被学生理解为挖苦、讽刺或分散全班注意力,因此建议教师多选用非言语性暗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拉斯利和沃德(Lasley & Ward,1989)发现,有效的管理者95%的时间用非言语动作制止学生的捣乱行为。

下面,将就非言语性暗示技术进行具体介绍。

(1)眼光接触。当学生意欲违反课堂纪律时,他们总会先“侦察”一下,看看教师是否可能或正在注意自己。因此,只要教师注视一下学生和他手中的课本,便能给学生警示,打消其捣乱的企图。

(2)触摸或体态语言。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触摸非常管用。当学生就在身边时,教师只需轻轻拍拍他就能达到理想效果。而对较大的孩子则不宜使用触摸的方式,而应用摇头、点头、挥手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3)走近。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那么一旦教师走近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感,促使他们赶快进入学习状态。

(4)细小的停顿。授课时短时间的停顿、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讲话,并配合以眼神的交流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对那些企图引起注意的年龄稍大的学生,这些策略常常比消退策略更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懂得预防、监督的同时,当学生不当行为将现或乍现,班级秩序略趋浮动时,能及时巧妙地处理,就会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策略和强化策略加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