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第2代祖师慧可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九都释道》
第一章 释道传略
第一节 高僧
禅宗二祖——慧可
赵荣珦 著
(洛阳市第一高中高级教师,洛阳老庄研究院院务委员)

慧可是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为天竺禅宗第二十九代祖师。是直接继承南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磨衣钵的汉族高僧,是中国禅宗继承开来的人物。

慧可豪迈扩达,满腹经论,精研玄学;弘佛宣教,以坚、忍著称于时。菩提达磨的天竺禅法,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有坚韧不拔的传播者,慧可担负了这伟大的历史使命,使大磨禅法传之于后“二祖”之称,当之无愧。

一 通道达佛 名师指点

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入教后取名为神光。虎牢(今河南荥阳)人。父名姬寂。据说他的父母婚姻多年无子,他的父亲很是着急,常自言自语说:“我家崇善好施,怎么会让我家无子呢?”于是他就开始祈祷神祗给他一个儿子。祈祷很长时间之后,一天晚上,突然有一道神奇的光芒照遍四室,他的母亲因而怀上了慧可,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的母亲因神异之光而孕,因此就为他取名光。这一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

慧可从小就志气超群,聪明异常,博览诗书,尤其是精通玄妙之理,而不爱治理家业,好游山玩水,长久居住洛阳伊水岸边,仰慕此地风土人情,有一天,汉息着说:“儒道二教,一讲礼仪,一讲道术,风靡于天下;庄子、易经二书,也未尽玄妙。当求高师,再造玄境。30岁后,博览佛经,超然自得。于是,为求名师指点,便离家至洛阳龙门香山寺,从学于宝静禅师,受具足戒于永穆寺,便在该寺住持弘法。

两年后,即他32岁时,又回到香山寺宝静禅师处,学佛习禅。八年后的一天,他正在禅 堂打坐,恍然见到一个神人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你将要修成正果,何必死守在这个地方?离此不远的南方,有大师指点你,你应该前去。”

慧可知道是神在帮助,于是就在原名“光”前加一“神”字,叫神光。第二天,他觉得头痛如锥剌般,宝静禅师见此情景,打算给他治疗。这时空中有声音传来说:“这是脱胎换骨,不是平常所说的疼痛。”

慧可把见神之事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立即审视慧可的顶骨,忽然发现他的头顶并排突出五个秀丽的小山峰,于是对慧可说:“这是吉祥之相,神让你向南求师,这就指明少林寺大磨禅师一定是你的老师呵!”

慧可于是离开宝静禅 师,带着自己的行李,向少林寺方向走去。

二 立雪诚心 断臂明志

少林寺在中岳少室山北路五乳峰下,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在少室北麓主峰以下,自西向东,横列着五个小山头,以其形态,称之为旗、鼓、剑、印、钟五峰。又因其远观宛如乳头,故又名五乳峰。

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为天竺高僧跋陀(佛陀)敕建的。跋陀的弟子僧稠也住少林寺。这两代高僧的衣食住行和佛寺活动的费用,均有皇室供奉。僧稠后离少林寺到北方去传教,少林便有一般僧人住持。

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菩提达磨禅师从南天竺经南海来住少林寺,弘扬禅法,这便是禅宗初祖。

慧可在达磨禅师到少林寺的第八个年头(公元527年)离开洛阳龙门香山寺来慕名谒见达磨的,这时他己四十岁了。

慧可在少林寺见到达磨禅师之后,虽一天到晚参拜奉承,但达磨一心端坐面壁,从来没有开口教诲。慧可自言自语道:

“古人为了求法,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剌血济贫,有的蓬头垢面,有的投崖饲虎。古人还能如此,我算什么人?”

这一年,十二月九日夜,天降大雪。达磨禅师仍依然如故在室中面壁。慧可便在大磨门外,坚立不动,一直站到天将明时,己积雪过膝,达磨收功后,打开室门,鹅毛大雪仍飘个不停。一眼看见慧可颇有感慨的问他:“你久立雪中,为求何事?”

慧可悲痛的流着泪水回答:“只希望大和尚慈悲为怀,大开甘露不二法门,广度众人。”

达磨又说:“众佛之所以成佛的无上妙法,就是经历劫难,仍精于求进,难做的最终能做到,不忍的却要忍下去。难道用小的德行小的智能,漫不经心,就希望获得真乘?这叫徒劳勤若苦!”说完把室门轻轻掩上。

慧可见禅师如此开导启悟,便慢慢移动僵硬的双脚,走到厨房,取了一把利刀,在厨案旁用力砍下左臂,用颤抖的右手拿着滴血的左臂,又走到禅师住室门前,达磨禅师己知这就是法器,于是,告诉慧可说:“众佛最初求法,为法忘形,你今断臂在我面前,求法可在。”达磨因此,给神光改名叫慧可。

慧可问:“诸佛的佛法和印记,我可以听听吗?”

达磨答:“诸佛的佛法和印记,不是从哪一个人可以得到的。”

慧可问:“我现在心很不安,乞请师傅给我安一安。”

达磨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等到了很久,才说:“我找心好久,但得不到。”

达磨说:“我给你的心己经安完了。”

慧可忽然领悟到禅师的“真乘”含义,师徒二人相视无语。这就是“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三 慧可聆听 达磨传法

时间荏冉,忽忽过了九年。这一天,达磨禅师打算要返回天竺,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回国的时间快到了你们跟我学了这么多年了,何不谈谈自己的所学所得?”

当时,弟子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拘泥经典,也不离经典,这叫做为佛所用。”

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表皮。”

弟子僧总持说:“我今天能够理解的,如喜庆见阿佛国,一见更不能再见了。”

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肌肉。”

弟子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所见到的,无一法可得。”

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骨胳。”

最后弟子慧可走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施了个礼,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合手站着。

达磨说:“你得到我教的髓了。”

于是达磨就看着慧可继而告诉他说:“昔日如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众弟子都默不作声,只有迦业大士破颜微笑。于是,如来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后来,辗转相传,而最后以二十八代传到我这里。我今天再付嘱你,你当护持,并授给袈裟,以此作为佛法的信物。各有所表意,你应当知道呵!”

慧可说:“请师指教”。

达磨说:“内传佛法印记,以此证明心意;外付以袈裟,以此规定宗旨。后代学者浅薄,疑虑竟相产生,说我西方佛子传你东方弟子,凭什么得佛法?用什么来证明?你今天接受这套衣法,就能打消以后无为的责难。只要你拿出此衣和我的法偈,用此,来表明弘扬佛法就没有障碍。我死后二百年,这法衣虽止而不传,但佛法却遍布世界。可是,明白佛法的人多,施行佛法的人少;谈说佛理的多,通达佛理的人少。暗藏佛印,秘密作证,千千万万,总有余地。你应当阐佛养法,切勿掉以轻心,不去领悟。一个念头,就可以回转天机,就如同这次你得到的那样。你仔细听着我的偈言说:

我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慧可洗耳恭听着。

达磨又说:“我有《楞迦经》四卷,亦付给你。这就是如来佛的心地要门,让众生开示悟入。我自从到少林寺,总共有五次遭到毒害。我曾经自己拿出佛印来试验,把它放置在石头上,石头立即迸裂。因我本来离开南天竺来到东土,发现赤县神州有大乘传播,于是就渡越海洋,涉过沙漠,为佛法而求人。虽遇好多机会都不趁心,而我装作愚夫结巴,有待来日。今幸得你而传授,我的弘扬禅宗佛法的心意己告终结。”

说完之后,留下慧可,于是就带着众僧徒离开少林寺前往龙门千圣寺去了。

四 藉教悟宗 密传心印

慧可在少林寺接受了大磨禅师的传法,其中有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楞迦经》。

慧可在接受这部经典时,达磨禅师告诫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迦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终生。”慧可当然俯首点头一一照从了。

慧可在弘传《楞迦经》时,牢牢记住达磨禅师广开法门的教导:“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又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害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理入。”

这就是说,禅的参悟,既不可拘泥经数,又不能全然离开经教,在平素修持中,须注意灵活运用,这就叫“藉教悟宗”。从慧可起,禅僧们流传着这样的口诀: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

禅宗一派,代代相传,不二法门。

慧可除了牢记“理入”以外,还有“行入”。“行入”是讲修持的,它可分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报怨行”是讲因果报应,善得善报,恶得恶报;“随缘行”是讲今世福报都是过去善业所积;“无所求行”是讲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称法行”是讲顺从自然,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这“二入四行”是达磨禅师在少林寺所传“达磨禅”的手要法印,简明、朴实,可悟可学。

慧可的禅法,史称是“持奉印来试验,把它放置在石头上,石头向他求教职工的很多。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曾慕名到少林寺叩问禅法是就渡越海洋,涉过沙漠,为佛法而,是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装作愚夫结巴,有待来日。今幸得你而传授,我的弘扬禅宗佛法的心意己告终结。”说完之后,留下慧可,于是就带着众僧徒离开少林寺前往龙,诗偈说: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

现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无余”即“涅盘”。这首偈诗概述了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与佛无别。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这种本性清净的涅盘境界。所以,成佛与否,无须向身外求寻,只要向自己内心求寻就可以了。

慧可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北齐天保二年(是理入,一是行入。”又说:“藉教十,不报名姓,来少林寺参谒慧可,说道:“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大师忏罪”。

慧可说:“拿罪来,我给你忏罪。”居士停了好久,又说:“找罪找不着。”

慧可说:“我给你理入。”这就是说,禅的参悟,既不可拘泥经数,又不能全然离开经教,在平素修持中,须注意灵活运用,:“这心就是佛,这心就是法,法佛没两样,僧也是如此。”

居士说:“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自己的心一样,佛法没有两样啊!”

慧可十分器重他,立即为他剃度。并且说:“你是我佛门的宝啊!应该给你取名叫僧璨。”这一年三月十八日,僧璨在光福寺具足受戒。从这一天起,僧璨的风疾渐愈,一直守侍在师傅的身边,勤奋学法。

过了两年,慧可告诉僧璨说:“菩提达磨远远来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我,我今再转授于你,你当守护,千万不要让他断绝。你认真听我的诗偈说: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慧可将衣法付与僧璨后,又说:

汝受吾教,宜处深山。

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说:“师傅既然能预知来事,愿聆听示教。”

慧可说:“这不是我所知道的呵!这是达磨禅师传般若多罗悬记中说的‘心中虽吉外头凶’呵。我叩数年代,正数到你。你当谛思禅师说的,就不遭此难。可是,我也有老早留学生下的牵累,如今要报了。善去善行,等有机会再传付于你。”

慧可嘱咐完毕,就单身离开少林寺,前往河北邺都,随意弘教说法去了。

慧可在邺都一带弘扬达磨禅法,真是一音演场,四众皈依。在邺都前后三十四年,弘传佛法,并不一帆风顺环境之恶劣,常人无法忍受。慧可有时隐匿民间,变异形相;有时浪迹酒肆,谈笑风生;有时乞食村巷,路过屠门;有时化衍市民,习惯街谈;有时随群而居,做工劳役。有人认出了他,就问:“师傅是僧人,为什么这样?”

慧可说:“我自己调理自己,关你何事?”给人家搪塞了过去。

有一次,在管城县匡救寺三门下,弘佛扬法,谈无上道,听者云集。当时有一个叫辨和法师的,在寺中讲《涅盘经》,听的人很多。不一会儿,寺中的僧徒听说慧可在门外说禅,慢慢地都离开了,最后满坐空空。辩和十分气愤,便向县令翟仲侃诬陷告发慧可。县令迷惑辩和的邪说,便给慧可加以非法治罪。慧可却依然平气,不加辨解。在佛教看来,慧可这种受辱污身,叫做偿债。

这一年,慧可圆寂于邺城,一百零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月十六日。北弟子们将其葬在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冠溢号为“大祖大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5

慧可(638年-713年),俗姓陈,又名神幸,法名慧可,是唐朝中期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禅宗第二代祖师。早年生活慧可自幼好学,喜欢阅读佛经,对于佛教有很深的了解。16岁时,他已经出家为僧,跟随禅师弘忍学习禅宗,后又拜传法大师常福学习。慧可的师父常福是个大乘教派的佛教高僧,曾在印度学习过,并且回国后在唐朝深受皇室福气。慧可入室学习之后,常福传授他很多禅法的诀窍和方法,教他如何在禅定中获得醍醐灌顶的体验。慧可向常福请教禅宗中很多问题,例如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教义的内涵,也探讨禅修的方法与路径。参禅历程慧可学成离师后,他曾向不少禅宗祖师请教,包括弘忍、法眼、神秀、智顗、道信和慧能等人。在这些禅师的指导下,慧可的禅修修行逐渐深入,精进起来。后来,慧可到太行山下隐居,独自进行禅修,对比太行山的峭壁陡峭和樵夫砍伐木材的劳作,他受到启迪,明白了禅宗中“大道无人”的深意。在禅修中,他不断体会着和自己心灵的对话,类比自然界,寻找到了并坚定了自己的“道”。慧可行踪慧可晚年随游以西安为中心向远足,期间以讲学招集众僧为生计,适逢陕甘宁在唐拓境并多次与唐玄宗谋求一统中国,政治动荡驱动了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状况的快速转换发展,慧可及其弟子布教传法一路走到了河南、江苏等地,在这些地区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传承其禅道一脉相承。慧可讲学慧可是一位优秀的传教者,擅长于用通俗易懂的解释佛教的原理,让听众更好的理解禅宗的教义,从而更好的把它付诸实践。 慧可曾到各地传教,他无愧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称号,这不是因为他难以遇见,而是因为他随时都在传教事务中。慧可所到之地及其讲教所派遣弟子及再穿者往来的由来成为众人门人弟子水的教区。著作慧可的著作有《六祖坛经序》、《五顶山顶会》、《法神通玄义》、《勤勇忏悔经》、《识神相经》、《般若波罗蜜乃至心经解钞》等,被誉为禅宗的重要著作之一。死亡慧可晚年在长安驾崩,葬于泾阳。墓志铭中记载他的年龄有76岁。慧可的禅宗思想对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禅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到了日本。他被后人誉为“唐代法眼”,被尊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25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0.htm

这是百度百科里的 资料我就不复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