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如题所述

为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3

这句话应该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它的的意思是:少年不研究水浒传,年老时不看水浒传。

少不看水浒:因为少年时可能会看不懂水浒,水浒背后的一步步经营计算,一个个伏笔暗示,一次次逢场作戏,少年的经历不足,阅历不足,可能感受不到,理解不来水浒的深刻内涵,却只能览些豪侠义气,做人的皮毛而已。

老不看三国:因为你看到的早已不是三国了,书中的阴谋阳谋,忠肝义胆,那些古典的纯粹,在你眼中不过一张虎皮,恢弘有余,年轻时可以看得是眼界和选择,年纪大了,这些东西又怎敌得过生活。

扩展资料: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起源

有人说,是明朝的统治者怕少年读出《水浒》的血气方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造反精神。怕成年人读出《三国演义》的计谋狡诈、老谋深算、合久必分,动摇统治者的根基。

也有人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水浒》的精彩文笔更容易让老年人细细品味,这些大概都是一家之言吧。但不能不承认,“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在人们一代代口口相传下,至今对一些父母的影响还很深。

网上有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明末文人金圣叹所言,我对此不敢苟同。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名声大噪,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当年《红楼梦》还没有问世。

据金圣叹自己说,他11岁就开始读《水浒》,“吾犹自记十一岁读《水浒》后,便有于书无所不窥之势。”他12岁开始手抄并尝试着点评《水浒》,他说:“吾既喜读《水浒》,十二岁便得贯华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钞,谬自评释。”

金圣叹在自己的孩子10岁时,也开始让他读《水浒》,他说:“汝今年始十岁,便以此书相授者,非过有所宠爱,或者教汝之道当如是也。”10岁也就是今天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由此看来,金圣叹是主张少年儿童要读《水浒》的。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新闻网-从“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说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3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这前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其次,年轻人看了三国,使起坏来,不更可怕么?他们比起老头子来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机会。

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较为平和折中。

我想,所以“老不读三国”,就是因为三国一书有太多的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慨在里面,老年人读了难免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其实,《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调寄《临江仙》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读这部书,则少也可读,老也可读。质之高明,不知以为如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6

意思是年少之时不看《三国演义》,年老之时不看《水浒传》。

深度解释:“三国中的谋略,个人更理解为心机,心计”,年轻人看了,有变成老狐狸之嫌,故,三国这货色,少儿不宜;而对水浒,因为“水浒注重义气,老人家嘛,心平气和不应该更好”,所以,水浒这东西,老人不宜。

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看完水浒后,很容易不加思索,热血沸腾,学起里面的江湖习气,拉帮结派。目无法制,从小看这个,就是培养少年犯。老不看三国,目的是想要激励青年多学知识,如书中的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同样,有雄才大略,并成就一番大事业。到了老年时候,安心安度晚年,不再勾心斗角。

这句话的完整版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类似表达的相关例句还有

1、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老了就踏踏实实过几年吧,别和人动心眼了。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目无法制,从小看这个,就是培养少年犯。李逵这样的,放今天枪毙400回了。

——袁腾飞《袁腾飞经典语录》

2、人啊,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想交些三国里的桃园弟兄,却总遇到些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

——冷兔

3、最广泛流传的三国武将排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三国演义》

4、你人在红楼,我身在西游,三国演义方罢休,水浒又上心头。

——高晓攀《小先生》

扩展资料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才是点睛之笔!后面这一句很简单了,叫“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意思就是男人不应该看西游,为什么呢?有人说里面涉及佛教,佛教禁人欲,而人本来就有欲望,一个本来要为了事业闯荡打拼的男人,看了《西游》之后,西游中一会儿变美女,一会变金子,男人看多了,就会变得不现实!好逸恶劳,如此下去,怎生得了!

女人呢,不推荐看红楼,为何?《红楼梦》里描写女性的故事较多,而且多以悲剧结束,女性多愁善感,心思细密,容易受到里面人物影响,心怀悲悯,不利于身心健康。一旦看过,或者是看多,女人就会胡思乱想!

第4个回答  2019-09-03

少不看水浒关键是因为,小孩子遇到的事情还很少,进入社会的时间也短,如果社会中的孩子们读懂了水浒,那基本都会模仿里面“英雄好汉”,而看不透剧情背后的那些江湖险恶。年长的人不看三国是在于,当他们明白了各种计谋,就会回忆自己以前的遭遇,突然明白后就会打击报复那些人与事,因此劝解老人不要看三国,多加修身养性。

因为水浒教育人如谋反,三国教人如何策划。水浒兼职太过于真实了,他把人的本性的真实面目写到了极致,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里还给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有人说,如果把水浒看透了,在现实中,也会混的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三国演义的悲剧来自于不可控,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废帝立帝、袁绍割据天下、刘备收揽人心、周瑜火烧赤壁等。

《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