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轻生的念头情况很复杂如何缓解?

我今年15岁初三 学习压力是一方面 我父母离异 我母亲偏心我姐姐 我妈妈就能带一个人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 等到能自助进食了才被接回来 我和姐姐经常争吵打架 每次都是一脸血 我妈也觉得麻烦也不管 我也没有地方发泄 我和姐姐住在一个房间 我只要哭或者怎样就会被他挖苦讽刺 学校里我也没有朋友 我的朋友我姐姐也认识 然后我姐姐装好人搞的我朋友都和她玩 我弟弟也是 我姐姐惹哭她后又去安慰弟弟然后说让我弟弟打我 我气不过就打回去我弟弟哭了我姐姐又护着弟弟我妈也说我 我弟弟年龄也小不懂事也帮着我姐姐排挤我 就感觉我是多余的人 我经常有轻生念头和自残行为 感觉自己要被逼疯了 但是我不想这样了 我自己也控制不住 如何缓解?

心理疾病患者有恐惧心理,其次就是嗔恨心,也就是发怒。恐惧会引起心慌、失眠、呼吸急促等身体症状。恐惧也是造成强迫症的原因之一,因为患者害怕手不干净,就会反复洗手。害怕门没关好,就会反复去关门。害怕身体有病,就会反复去检查。如果不恐惧,不害怕,就用不着反复洗手、关门、反复检查身体。先讲讲恐惧心理,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每个人恐惧的事物不同,但恐惧的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怕死。只要一个人害怕死亡,他就会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恐惧心理,试问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他还会怕什么?因为死亡是恐惧对象中最严重的状态,只要不怕这个最严重的,其他的恐惧事件也就不再会害怕了。那么怎么消除恐惧心理呢?这里给出两条心理学的定律:1、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2、真该死怕也没用,不该死还怕什么?
一般人凭着感觉总是认为必须怕死,只有怕死才能不死,不怕死就是想死,不怕死就得死。其实心理事物都是逆反的,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为什么称为定律?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任何场合下都逃脱不了的普遍规律。
去医院检查的人听说得了癌症还有三个月的活头,吓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天到晚精神紧张。这种情况别说三个月,恐怕一个月都活不成。有的吓得当场瘫软在地上,有的当场就吓断了气。还有的一听说得了癌症就吓得服毒或跳楼死了,病没让他死而自己先死。总之是害怕越厉害,死得越快。如果不怕死,豁出去了,反倒活的时间更长,若能完全超脱生死,把生死完全置之度外,很可能癌症痊愈,就死不了了。比如有的病人听医生说自己得了癌症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他转念一想,我就剩下这三个月,怕也是三个月,不怕也是三个月。干脆豁出去了,抓紧时间享受,全国各地,哪里好玩到哪里去,活一天就快活一天,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算。结果是越玩越开心,越玩越舒服,不知不觉一年多就过去了,不但没死,反而觉得像好人一样,回来一检查,癌症没有了,想死也死不了了。
举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向幸福出发》综艺节目里,一位辽宁新闻出版学校退休老师谷向东已经73岁了,他的妻子叫高志侠,也是73岁了。1996年,妻子高志侠带学生去拉萨实习,回来到学校体检发现得了乳腺癌晚期。她丈夫说妻子做了三个化疗后人就不行了,谷向东对妻子说:“咱们不化疗了,化疗也是死,不化疗也是死,与其被折磨死,不如高高兴兴得死。”就这样谷向东把工作辞职了,带着妻子去玩了,全国各地,夫妻俩做着房车去旅游,20多年下来自驾游,去了1000多个景点,总里程25万公里,妻子是越玩越开心,越玩越自在。不知不觉中,癌症自愈了,二十多年过去了,身体很健康,夫妻相敬如宾。所以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
战场上打仗,也是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敢死队为什么所向披靡,几十个人能消灭百十个敌人,几百个人能消灭上千个敌人,就是因为不怕死。敢死队上战场之前都是送死去的,根本没有打算活着回来,但打算死的一个也死不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不过几个敢死队员?就是因为都怕死,听说敢死队来了先想着不要硬拼,一旦敢死队冲上来要怎么躲,怎么藏,因为都不打算死,都想活,结果连一个也活不成。即使一个人的作战技术再高,枪炮一响便成缩头乌龟,再高的作战水平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军队是整体,所以这条公式要有所改动,就是越怕死,死得人越多,越不怕死,死得人越少。并没有违背这条心理学定律。
汉朝时候,由于天灾人祸,粮食歉收,饿殍遍地,以致人相食。一天,一伙流寇突然闯入赵孝所在村庄,将赵孝弟赵礼堵在室内,不问青红皂白将赵礼绑起就走,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当时已离家外出的赵孝得知后,当即将自己五花大绑,只身跑到流寇据点,“扑通”一声跪地恳求道:“各位大哥,我弟弟久饿人瘦,不如我人大肉多,恳求各位放我弟一命,我甘愿替他”。“各位大哥”大惊,相视片刻,将兄弟二人“并放之”。事罢,“乡党服其义,州郡辟召”。周围百姓皆佩服其大义之举,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赵孝因为不怕死甘愿代替弟弟赵礼去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强盗,所以赵孝和弟弟赵礼得以保全了生命。所以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
再举一个例子,明明不该死,只要怕死就活不成,明明该死,只要不怕死就死不了。《三国演义》里吕布张辽同时被曹操俘获,本来吕布不该死,因为武艺高强,曹操又最爱才,本来就没打算杀他。但他怕死,见了曹操就跪地求饶,又要认曹操干爹,又让刘备给他说情。曹操一看吕布怕死,大失所望,认为怕死的人只会投降,对主不忠,再大的本事也没用,结果反而被曹操杀了。张辽本来是该死的,因为本事不如吕布,当时又没有名气,曹操根本就没打算留他。但他昂首挺胸,无所畏惧,宁可杀头,绝不屈服。曹操见他不怕死,对主忠,本事再小都有用,就没把他留了下来。所以不该死的吕布怕死反而活不成,该死的张辽不怕死反而死不了,这就是心理事物的逆反性规律。
如此事例举不胜举,总之,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以此推之,越怕事越有事,不怕事就没有事。胆大,则老虎逃窜,胆小,则小虫杀人。越怕考砸越考不好,越不怕考不好越超常发挥。怕吃亏者吃大亏,不怕吃亏占大便宜。若能彻底消除怕死心理,就能消除一切恐惧心理,杜绝一切不该有的损失,得到该有的收获。
第二条心理学定律是真该死怕也没用,不该死还怕什么?《论语·颜渊》云:“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该你早上死,你就活不到天黑。如果命中不该你死,就是地动山摇,你也平安无事。我们要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态度,真该要出事,躲也躲不了,如果不该有事,我们何必提心吊胆?有人会说,这是宿命论,不可靠,但宿命论不完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面对恶势力或逆境而认命,不去抗争,则是消极的。但能在突发事件面前认命,镇定自若,从容面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损失,则变消极为积极了。其实“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本义是积极的,是要人在面临逆境和挫折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不要对挫折造成的损失耿耿于怀,又不要灰心气馁,丧失自信。既不要陷入无谓的痛苦不能自拔,又不要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要重新振作,以图东山再起。只是被后人理解偏了,才变成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消极意义了。
举个例子,民族英雄被敌人俘虏,被下令处死。那就是命中注定该死了,无论害怕不害怕都必死无疑。敌人绝对不会因为你极度恐惧而饶你一命。我们对比看看,到底是抱着怕死的态度去死划得来,还是勇敢去死划得来?
如果此时跪地求饶,死了以后还会遗臭万年,会被人认为是个窝囊废,胆小鬼。况且心里胆怯,临死前会因为极度的恐惧感而非常痛苦。同样都是一死,我们何必要吓瘫在地而死?为什么不昂首挺胸,慷慨就义而死?实际上,吓瘫死,死得更痛苦,慷慨就义,反而不痛苦。因为恐怖感就是最大的痛苦。如果慷慨就义,宁可杀头,绝不屈服,一股浩然之气升起,根本没有恐惧感,反倒感到很豪爽。因为感觉具有伸缩性,既可以被无限夸大,也可以被无限缩小。怕死就能夸大痛苦感受,不怕死就能消灭痛苦感受。而且慷慨就义而死,死了以后还会名传千古。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个例子,受到后人敬仰。同样面对死亡,是死了以后遗臭万年好,还是名传千古好?是极度恐惧地去死好,还是感觉非常洒脱地去死好?如果命中注定自己死就要勇敢去面对,堂堂正正去死,这样不仅没有临死前的极度恐惧感,一股浩然之气长存,反而能给子孙后代作榜样,被认为是英雄,这种死是非常伟大的。
有人会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心没有过火的,凡事小心为妙,万一出事,悔之晚矣。其实小心与胆小是两个概念,但人们总是把小心与胆小混为一谈,总是用胆小来代替小心。防人之心本是让人小心,但过分胆小,处处提防,草木皆兵,别人一言一行,都要严加防备,这就不是防人之心,而是疑人之心。防人之心不可无,但疑人之心万不可有。假如生活在“万一”当中,人就没法活。去百货大楼买东西,路上会不会出车祸?若怕“万一”,就永远别出门。但躲在家里就安全吗?万一地震怎么办?我们不能生活在万一当中,而应该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态度,真该死怕也没用,不该死又怕什么。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怕死,因为你越怕死越死得快,我们要想不死,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