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难,是什么让孩子有畏难情绪心理,看完涨知识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缺失了自信,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什么是畏难情绪?指遇到困难想找借口或者理由逃避、拖延。最近,有家长咨询:“怎么才能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呢?”

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能因为孩子作业慢,赶时间,就帮着孩子做。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帮助蚕破开了束缚,不曾想反而害了蚕,让其不能张开双翅,化为美丽的蝴蝶。成长的孩子就如同蚕,只有自己经历磨难,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能“破茧成蝶”。

生活也是如此,不要太在意结果,而应该注重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不期望孩子总是考一百分,但我们在于孩子在学习中是否努力过,而这样的努力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只要孩子真努力了,即便结果出了偏差,也应该给予孩子肯定的鼓励。

孩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理解慢,不爱思考,但孩子平时古灵精怪,并不笨,只是家长的话常常萦绕在孩子耳边,让孩子失去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孩子发现这样的方式还可以逃避作业,所以对“自己笨”的事实也就欣然接受了。

(1)投机取巧,只想偷懒:

如今的孩子确实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一回家,仅仅作业都要做几个小时,吃完饭、做完作业,还没开始玩,就得上床睡觉了。孩子们迫切希望能快点把作业做完,但是上课没听懂,回来作业又不会做,怎么办呢?后来发现,在家长的辅导下,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有了“捷径”,孩子还会愿意思考吗?

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养成,坏习惯只需要一秒钟的思维转变。“偷懒”是隐藏在人们身上的“定时炸弹”,只需要一个念头,就能引爆它,一旦引爆,后果将不可估量。对现在的孩子而言,谁还没个小聪明呢?

(2)不爱思考,只想立马得到结果:

疫情期间,有位家长给我反映,要被自家孩子气炸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身心 健康 ,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比较少,但孩子依旧不想做,每次遇到一个问题,只要看到题目稍微长了一点,直接就说自己不会做。家长拿孩子没办法啊,孩子到底会不会做呢?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就是不想动脑筋思考。与玩手机相比,作业显得无足轻重。

(1)吸收了父母“笨、傻”的言论,迷失自我:

语言是世界上最伤人的利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我们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能把一个人伤透。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曾经带过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嘴里常常念叨:妈妈不喜欢我。因为她的妈妈总是骂她“笨”,无论她怎么努力,成绩和生活,都达不到妈妈想要的效果,孩子渐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自己怎么做,妈妈才能开心呢?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认可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之一;而父母的“嫌弃”也是他们一生的噩梦。作为家长可以埋怨孩子的不争气,但千万不要把“笨”挂在嘴边。

(3)做事畏畏缩缩,害怕犯错:

临危不惧的前提是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孩子曾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孩子也是如此,生活中,缺乏实践经验,见识少了,对未知的东西就会越害怕。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看的是“鬼片”,长大了才知道这些都是虚构的。为什么我们害怕?我们对“黑暗”和未知的感到恐惧。当孩子缺乏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就越害怕未来存在的潜在危险,越不敢去解决问题。

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朋友聚个餐只能在中午挤时间;回家团个圆,也不过只能待个两三天。为了生存,无可厚非,但孩子的教育需要慢下来,这就像看电影,四倍播放,只能看个大概;两倍播放,只能看个剧情;零点五倍播放,我们就能看清楚演员的表情和细致动作了。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慢动作”教育孩子解决问题:(1)吃饭时,我们首先要洗手,再帮妈妈拿碗筷,最后再上桌吃饭。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分先后;(2)妈妈突然摔倒了,而爸爸在装灯泡,爸爸要停下手上的事情,首先来看妈妈摔伤了吗。教会孩子做事情要分轻重;(3)家里一个月开支太大,一家人要坐下来分析原因,然后做好计划,分步骤具体实施。教会孩子做事情要做计划、分步骤。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父母眼中的“天才”。孩子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是由父母影响的。我很感谢母亲,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班上倒数第一,还考过零分,是老师眼中的“庸才”,可是质朴的母亲相信我就是“天才”,所以暗自发誓要把我培养成才。尽管我并不优秀,但我也在母亲的坚持下,五年级开始,成了班主任想要精心培养的“人才”,大学也曾多次获得奖学金。

我的成就并不耀眼,但作为家长首先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1)每一次考试之后,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要和孩子上一次的卷子比,只要有所进步,就要点出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2)时常告诫孩子:不和别人比,只要每天有一点进步,你就是最成功的,是爸妈的骄傲。

(1)鼓励重于批评,“事实”鼓励代替“敷衍”鼓励:

我曾多次观察孩子的情况,每当我用鼓励的话,在班上让他们“露脸”,他们就会嘴角泛笑,内心像吃了蜜一样甜,学习也会更加努力。鼓励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千万别“敷衍式”鼓励,孩子听起来会认为太假,比如“你真厉害”、“你真棒”。具体是什么事情,让家长觉得孩子真厉害呢?要具体指出来,孩子才会认为家长是真心在夸赞。

①带着孩子一起做事情,比如做饭;②当孩子完成了事情,要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在吃饭时,在家庭所有成员面前表扬:“今天,要不是孩子的帮忙,可能还得晚一点才能吃到饭呢”。

(2)示弱优于示强,提高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

前几天,朋友告诉我她的 育儿 经。每一次放学回家,辅导孩子做作业,她都会故意“装傻”,让孩子来给她讲解题步骤。只有当孩子确实做不了时,她才会稍加引导,当孩子解决出答案时,她又会“装傻”:“原来答案是这个呀,你真聪明”。

生活中,孩子经常缺乏参与感。明星霍思燕就常常以“示弱”的方式教导孩子,被孩子宠成了“公主”:①客厅角落扫不到,可以请孩子帮忙想办法;②一个月的花销,可以请孩子帮忙计算。

(3)总结强于忽略,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三年级的小女生郁郁寡欢,做作业魂不守舍的。询问其原因才知道,小女生和她最好的朋友吵架了,这是她在学校里唯一的朋友了,为此她茶饭不思。后来我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到了原因,她自己也在想办法弥补。

几天之后,小女生恢复了快乐的状态,我就和小女生一起总结此次事件: ①问题出现了,你并没有气馁,而是找出了自己的问题,及时道歉;②看到好朋友没有接受道歉,你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给她好吃的,表达你的歉意;③最后你们和好了,是因为你遇到困难,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真棒;④这一次做得不好的地方呢,就是你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学习,下次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当孩子遇到事情,我们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总结,鼓励做得好的一面,提出做得不好的一面,只有让孩子认识到问题,体会到分析总结能帮他更快解决问题,孩子才会乐于“三思而后行”。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生是“李宇春”的狂热爱好者,哪怕你在她面前说一句“李宇春”的坏话,她都会和你“急眼”。“偶像”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既然不可避免,为什么不“顺势利导”呢?

(1)家长事先在网上了解孩子的“偶像”;(2)找机会和孩子一起探讨“偶像”的经历;(3)引导孩子学习“偶像”遇到困难,勇于面对的精神。

家长们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地位,我们不再是“封建制” 社会 ,而是“ 社会 主义”国家,我们讲究法律,看重公平。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不是被捧在头顶的“皇帝”,也不是随意怒骂的“奴隶”,而是一个“公民”,全家人都是“公民”。对内,我们都是一个家庭“公民”,对外,我们是一个家庭的“代表”,言行要谨慎,不能给家庭“抹黑”。

(1)首先要提高孩子的发言权,重视孩子的意见;(2)肯定孩子为家里做的贡献,比如打扫清洁、洗碗等;(3)给孩子代表家庭做事的机会,比如可以维权孩子缴纳物业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