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如题所述

有3方面的原因:

1、嫡长子继承制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周朝建立完整的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就一直是最正统的继承方式,而且历史上也发生了许多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而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比如楚国的楚成王因为想要立自己的小儿子为王,然后这个意图被长子商臣知道了,商臣考虑到自己的弟弟们做了王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楚成王,自己做了楚王。

朱元璋如果把帝位传给杀伐果断的朱棣,朱棣不会放过那个最有可能夺直接帝位的朱允炆。朱元璋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朱允炆的下场,所以爱孙心切的朱元把皇位传给谁也不会传给朱棣——朱棣杀心太重了。

2、天下疲敝,需要更多的文治而不是武功

朱棣跟着朱元璋打了一辈子的仗,在军事天赋上是远远高于朱允炆的,而且朱棣富有野心,在扫除蒙元旧部方面,绝对是跟朱元璋的心思一模一样的,但是正因为朱棣身上强烈的“武功”气息,让朱元璋感到非常的不安。

3、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更愿意看到一家人和睦相处

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如何残忍,如何残暴,但是那是对官员和上伤害老百姓的豪强。政治上面朱元璋冷血残忍,正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是一个很讲感情的人。

有情有义的朱元璋,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孙为了皇位而互相残杀,作为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虽然知道朱棣有可能做那种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一没法狠心杀死朱棣,二也没法狠心让朱棣上位最后杀死朱允炆。

从上面三点考虑,朱元璋于公于私,都不会把帝位传给朱棣。作为一个父亲和爷爷,战无不胜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以果断地做出抉择,最终还是酿成了骨肉相残的惨剧。

扩展资料

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万不得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2

因为朱棣不是嫡长子。

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最初的太子朱标就是他跟马皇后生的大儿子,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伤心之余的朱元璋在随后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直接忽略过了自己的其他儿子,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皇长孙)朱允炆。

朱棣的生母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普通妃子而已。庶出的朱棣,即便是他的大哥、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扩展资料

朱元璋虽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诸子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第三子晋王朱棡与朱棣之间的斗争尤其激烈。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意欲倾陷朱棣,其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2

即便朱元璋不考虑朱允炆,皇位人选也轮不到朱棣。因为,朱标病死时,他的哥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在人世。按照“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朱元璋众多在世儿子中,最应该为册立为储君的也应该是秦王朱樉。

虽然说秦王、晋王都不如朱棣,可站在皇位继承角度来看,一旦让朱棣继位,后果不堪设想,大明版的“八王之乱”即将上演,大明很可能二世而亡。

扩展资料

从朱棣出生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他不可能被朱元璋立为继承人人选。将朱允炆确立为皇位继承人后,他的铺垫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把那些该杀的功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而且把各地的藩王顺便敲打一番。

朱允炆继位后,他至少有五次机会直接杀掉朱棣,但是要做“仁君”的他,偏偏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明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朱元璋根本没有料到朱棣会造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