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和尚分几个等级

如题所述

寺庙和尚等级划分如下:
1、住持:因他在寺院住的地方叫方丈,因此又叫方丈。这是职务,职称叫和尚、大和尚、堂头和尚、长老。

2、座元:是个对外职称,又叫第一座。由本寺住持的师兄弟或法兄弟担任,但他们往往不住在本寺院。

3、首座:是个职务,职称也可以叫“和尚”,他是住持的接班人。

4、西堂:是个对外职称,乃是其它寺院退隐住持或长老在我寺长期居住而得的荣誉尊称,因本寺住持住东院,他住西院故名。

5、后堂:是个职称,由寺院的年高腊长的老和尚担任,引导大家的修学,起模范作用。

6、堂主:既是职务又是职称,由本寺的真修实证的大德担任,负责带领大家的修学或寺院核心领导、管理。有些“堂主”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堂主,比如念佛堂的“堂主”就是念佛堂的香灯。

7、都监:是个职务,是寺院戒律监察机构的主管,负责监督、检察各部门(班首、执事)的工作,他的职称往往是堂主级别的,也有后堂级别的。有的寺院住持或首座亲自兼任都监职务。

8、监院:是个职务,负责处理寺院日常事务,由于各寺院的行政体制不同,所以他职责范围有大小,对管委会、咨议委负责(或对住持直接负责的),其他执事以他为首。本来按他的职务是八大执事之一,但是职称往往是堂主级别。

9、维那:是个职务,负责寺院佛教仪式法则和一部分纪纲司法,职称原则上是堂主级别。

10、知客:是个职务,负责寺院外交、应接和一部分内务,他的职称或书记或堂主不等。客堂是个办公的综合机构,知客、纠察等同时在里面办公,不是纠察是副知客或比知客职务职称低。

11、纠察:又叫僧值,负责寺院监督、纠正僧人行为举止,现在往往又兼管治安消防工作。职称书记或烧香。

12、书记:既是职务又是职称,负责寺院文化、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职称书记或烧香。

13、典座:职务,负责寺院集体生活以及相关方面的工作。职称是烧香级别。

14、衣钵:职务,住持(当家)办公室的秘书长。职称是烧香级别。

15、方丈助理:职务,协助方丈处理寺事务或交办的任务。职称是书记级别。

16、寮元:是个职务,负责住宿方面的工作。职称是烧香级别。

扩展资料: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

住持是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是“当家”职务的另一种称呼,能乘此职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们所说的他是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

如娘娘庙的大当家某某道长就是娘娘庙的住持,还有二当家,三当家。但住持职位,目前还还未听过称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道教全真派也设有住持一职,在道观或道院中掌管大小事务,佛教和道教的住持是寺院和道观的当家、负责人。汉传佛教名词。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名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寺庙百度百科―住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

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剃度来源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

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

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印度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扩展资料: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高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和尚 (汉语词语)-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1
1.各职的班首执事: (1)古清规的两序: 西序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参头。祖侍。烧香。记录。圣僧侍者。 执事:殿主。寮元。钟头。鼓头。印房。夜巡。清众。香灯。司水。耆宿。闲住。护病。打扫。行者。净头。 东序班首:都监寺。监院。维那。副寺。库头。知众。知客。照客。悦众。典座。值岁。知浴。监收。衣钵。汤药。侍者。庄主。 执事:化主。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即近代的涅盘堂主)。净头。米头。饭头。茶头。园头。磨头。水头。炭头。菜头。柴头。 (2)两序请职的程序: 请立僧首座。请名德首座。两序进退。挂钵时请知事。侍者进退。寮舍交割什物。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茶。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方丈管待新旧两序。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住持垂访头首点茶。两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头首就僧堂点茶。两序出班是香(其余制度,如受戒、挂褡、坐禅、节腊、法器,各有一定的规矩,因为太繁,又不关本文主要宗旨故不详述。既如以上所列,也仅举列它的次序名目,详细内容,也毋需一一申述)。 2.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 (1)寺务行政方面: 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叫作“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都只有一位。 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 (2)经济财务方面: 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谓“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农食等物,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 (3)监察方面: 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它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临寺故名“都监”,又叫作“都总”,又叫“都守”。 (4)应接及外务方面: 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统称谓“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作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他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 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 (5)教育方面: 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为三纲之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佛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统称作“秉指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作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便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两堂进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以不问寺务了。 禅堂内,又有监香、悦众、及单头等职司。旧制单头又称为“寮长”,也叫作“席头”。 书记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 (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语便叫作“迁褡”,讹作“迁单”,就是赶出山门的代语)。维那的别称,又名叫做“堂司”,或用堂司直接名其所居住的寮舍,或作为直接名其职位的,又有一名,便叫作“纪纲寮”。 (7) 方丈侍者: 侍者数位,以其亲近于长老左右而任调遣者,故称“侍者”。旧制有五侍者,或六侍者的不同。有香侍者、侍状侍者、待客侍者、侍药侍者、侍衣侍者,这叫五侍者。巾瓶侍者、应客侍者、书录侍者、衣钵侍者、茶饭侍者、干办侍者,这叫作六侍者。后世以衣钵侍者,等于管理方丈中的总务侍者。书写侍者,后世又称为“写法侍者”,记录摭拾住持和尚的开示法语,是由他记写悬牌示众的。他们侍候和尚,等于方丈的侍从,多选和尚的入室弟子任之,也是清高的职司。佛经称侍者应具八法:所州“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总之,此辈必须为法忘躯,智行严密,不负法乳之托的方可任之。 (8)总务方面: 典座一位,他执掌日常事务,犹如现代的总务庶务等业务。《临济录》冠注谓:“《百丈清规》有典座无饭头,此典座也。典座者,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僧堂清规谓:“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后世也有改为执掌内务之职的。 僧值一位。这是一年的值事僧,每年轮流当值,由各执事更换任之。 饭头一位。专管作饭。僧堂清规称:“此职与典座分劳,掌粥饭,常与药头、监粮等为合而护惜常住,其用心与典座同,慎饭粮之过不足,宜常熟汝典座宝训。” 火头一位,专管司爨。 园头一位,专管种菜。 菜头一位,专管煮作蔬菜。 行头数位,专管斋堂执役。 其他柴头、炭头、桶头、水头、磨头、茶头、锅头,则因时因地各有不同,或有或无,并不一律。 净头一位,专管厕所的卫生清洁。往往也有首座班首及僧众,自动请求担任,认为乃忏罪立德的好事。也有叫做“圊头”的,旧制又称谓“东司”。 庄主一位,或数位。如另外有田产的大丛林,就设有此职,专管田户收租等事,俗称叫“外当家”,辖有监收主等数位。 巡山寮主一位或数位,专管培养保护山林并防护盗贼等。如在深山大寺,都设有此职。普通寺院,不一定有的,大多选孔武有力者任之。如设有此职寮之处,则园头、柴头便归此寮。 如属有小庵,便有住庵的庵主。有塔,便有守塔的塔主。 打钟的称钟头,击鼓的称鼓头,也都各有专司。 (9)清要的职务: 藏主一位,旧制称渭“知藏”。他是专管藏经及图书的职位,等于现代的图书馆长,及图书管理员,往往选学养兼优的人任之,也可以并在书记寮内。大寺中每每专有藏经楼的建筑,故此职极为重要。 殿主一位,香灯数位。专管大雄宝殿的佛前内外事务的,叫作“殿主”,有香灯一人辅之。其他各殿,也有各殿的香灯,却不叫殿主,旧制却并在堂主寮内。如涅盘堂主(旧称“延寿堂主”)、罗汉堂主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最初出家,受十戒,称沙弥。
完全受了比丘二百五十戒,称比丘。(也就是和尚)
作为出家人也就是这样了。
还有个行政的级别,方丈、监院、维那等等。是寺院的管理团。
高僧未必有很高的行政级别。就和大学一样,学问最好的教授,未必当领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7-24
等级个屁,现在他妈的有几个是真和尚?都是他娘的拿当和尚为职业而已,过年过节照样回家娶老婆生孩子,过完节返回寺庙上班,袈裟一套又接着当和尚,不信你去查一下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李德夫村里的,从二十几岁到五六十岁的有几个不是过年回家,过完年就去浙江,安徽,江苏一带的寺庙里从事和尚职业的,个个家里都有老婆孩子。因为做假和尚一年下来少则十来万多则几十万收入可观啊!当然啦!这世上必须要先有傻子后才有骗子,这是物理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