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里有哪些职务等级岗位?例如“住持”等称谓。所有人员都是“和尚”、“僧人”吗?

如题所述

佛教寺庙职务性身份称谓如下: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扩展资料:

住持,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

住持,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是“当家”职务的另一种称呼,能乘此职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所说的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

如娘娘庙的大当家某某道长就是娘娘庙的住持,还有二当家,三当家。但住持职位,还未听过称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3
最高是住持,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住持、长老、方丈这三个称谓所指的是一样的。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

今日十方丛林所实行的,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调整。住持(方丈)为整个丛林的核心,住持之下有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辅佐。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八大执事为监院、知客、僧职(又叫纠察)、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位。但这些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种特殊情况灵活掌握,其名称也有差异。这些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司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以承担的职责轻重又可分为列职与序职两部分。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当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东序为主位,西序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于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待以宾礼,列在西序。实际上,东序和西序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有人说这是为仿照宫廷中文武两班朝见圣上的威仪而设,可能也有些道理。十方丛林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依东、西两序排列为:

列职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头、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十方丛林,一般有比较完备的组织和齐全的执事。近现代的丛林,基本设置五个部分,即禅堂、客堂、库房、大寮、衣钵寮,合称为“五大堂口”;其中后四者又称为“四堂口”。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接待过往僧众。又有蒙堂以待知事、僧值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待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待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约束。

十方丛林的规模较大,财产为僧团公有。僧人们不准招收弟子,故其住僧来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起。十方丛林具有开堂传戒的资格,一般都定期传戒,为子孙丛林的求戒者传授戒法。十方丛林依据方丈的产生办法可分为选贤丛林、戒眷丛林和法眷丛林。选贤丛林的方丈是寺僧经过民主协商,从广大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众者;戒眷丛林的方丈,也是从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众者,但其必须是在本丛林中受的戒;法眷丛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眷》上载明的几位嗣法弟子依次担任。十方丛林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连任,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后称为“退院和尚”。

十方丛林可以接待各地云游参学的僧人,叫作“挂单”或“挂褡”。“单”指僧人的行李,挂单是将行李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僧人挂单于十方丛林,首先住在云水堂。云水堂住相当长时期后,以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住进禅堂或念佛堂,成为寺中的基本僧众。住云水堂可以随时他往;住禅堂或念佛堂后,如果要离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请告假。禅堂或念佛堂的僧众名额是有一定限额的。

关于丛林制度详见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至于丛林中行事和古德风规,则有道融《丛林盛事》、慧彬《丛林公论》、慧洪《林间录》、净善《禅林宝训》、无愠《山庵杂录》等,可资参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23
最高是住持,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住持、长老、方丈这三个称谓所指的是一样的。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

今日十方丛林所实行的,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调整。住持(方丈)为整个丛林的核心,住持之下有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辅佐。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八大执事为监院、知客、僧职(又叫纠察)、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位。但这些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种特殊情况灵活掌握,其名称也有差异。这些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司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以承担的职责轻重又可分为列职与序职两部分。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当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东序为主位,西序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于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待以宾礼,列在西序。实际上,东序和西序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有人说这是为仿照宫廷中文武两班朝见圣上的威仪而设,可能也有些道理。十方丛林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依东、西两序排列为:

列职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头、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十方丛林,一般有比较完备的组织和齐全的执事。近现代的丛林,基本设置五个部分,即禅堂、客堂、库房、大寮、衣钵寮,合称为“五大堂口”;其中后四者又称为“四堂口”。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接待过往僧众。又有蒙堂以待知事、僧值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待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待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约束。

十方丛林的规模较大,财产为僧团公有。僧人们不准招收弟子,故其住僧来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起。十方丛林具有开堂传戒的资格,一般都定期传戒,为子孙丛林的求戒者传授戒法。十方丛林依据方丈的产生办法可分为选贤丛林、戒眷丛林和法眷丛林。选贤丛林的方丈是寺僧经过民主协商,从广大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众者;戒眷丛林的方丈,也是从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众者,但其必须是在本丛林中受的戒;法眷丛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眷》上载明的几位嗣法弟子依次担任。十方丛林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连任,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后称为“退院和尚”。

十方丛林可以接待各地云游参学的僧人,叫作“挂单”或“挂褡”。“单”指僧人的行李,挂单是将行李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僧人挂单于十方丛林,首先住在云水堂。云水堂住相当长时期后,以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住进禅堂或念佛堂,成为寺中的基本僧众。住云水堂可以随时他往;住禅堂或念佛堂后,如果要离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请告假。禅堂或念佛堂的僧众名额是有一定限额的。

关于丛林制度详见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至于丛林中行事和古德风规,则有道融《丛林盛事》、慧彬《丛林公论》、慧洪《林间录》、净善《禅林宝训》、无愠《山庵杂录》等,可资参考。 所有人员都不一定是“和尚”、“僧人” 还有居士。
第3个回答  2012-12-23
古时候的寺庙是教学机构,古代“寺”是国家机构,比如古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叫“大理寺”,而佛教的寺是皇帝亲自抓的佛陀的教育,所以佛教的寺院本来是教学的机构,尤其是马祖、百丈在中国建立“丛林制度”,把佛教制度化,就相当于现在的学校了。“和尚”是梵语,中文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教授我们的老师,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就是住持,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其它的出家人称为“阿阇黎”,相当于现在的教授,阿阇黎翻成中国意思称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榜样,我应该向他学习,这阿阇黎,不一定教过我的;和尚一定是直接教我的,在家人他在讲解佛经、教人学佛,这个在家人也是阿阇黎,也称为和尚。所以和尚、阿阇黎并不专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称。佛法里都是活泼泼的,不是死的。
第4个回答  2024-03-07
寺院的组织架构非常严谨,根据职能的不同均有不同的划分,我们用企业的组织架构去理解,会比较形象:
1、方丈=董事长;
2、住持=总经理;
3、四大班首(①首座、②西堂、③后堂、④堂主)=高管,相当于副总经理
4、八大执事(①监院、②知客、③僧值、④维那、⑤典座、⑥寮元、⑦衣钵、⑧书记)=部门经理或经理级专员。
5、列职=员工。相当于企业的专员(专向负责某一项具体职能的员工)。
——以上所有人员均由僧人担任,彼此称呼都以“某某师”或“某某法师”来称呼,只有方丈或住持(方丈与住持,一般寺院极少同时存在)可以称之为“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