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会犯下为军事菜鸟曹丕所笑的低级错误连营七百里?

如题所述

而诸葛亮对此虽没有具体意见体现于史料之中,但他其实也是持保留意见的,《隆中对》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待天下有变……”显然,诸葛亮的战略很清晰,他认为应该先凭借岩阻(汉中、东三郡)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与正在闹独立的河西诸将及羌氐民众联合(西和诸戎),同时搞定南中,获取其丰富自然资源(南抚夷越),并且要结好孙权,等待天下有变(如曹操去世曹丕篡汉、曹丕去世幼主继位等),再去北伐曹魏。当然,当刘备与孙权武力争夺荆州南三郡,关羽又拒绝与孙权联姻,就已经开始偏离这条道路了,诸葛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来来去去,而无能为力。


所以,就算是诸葛亮,如今也没啥好办法了。刘备只能孤注一掷,几乎倾巢而出,总共出动了近十万大军伐吴,这几乎是蜀汉能够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了(注2)。

注1:见《资治通鉴 魏纪》:“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

注2:虽然《三国志 文帝纪》注引《魏书》上记载了孙权当时的上书:"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但这四万人只是支党,即前锋部队,不是刘备东征军的全部。而据《三国志 刘晔传》注引《傅子》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可见刘备军光阵亡的人数就在八万以上,再加上黄权及其他部队投降者,刘备兵力总数应该在十万左右。

与刘备喜欢豪赌的性子不同,孙权办事,总是滴水不漏还留后路。所以当刘备刚出动的时候,孙权就放低姿态遣使求和,但刘备一眼就看出孙权只有表态而毫无诚意,全都是虚的,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连一寸土地都不肯让。看来这仗还是非打不可啊,像孙权这样的笑面虎,不打到他哭就不行。孙权一看这刘备不好糊弄,就只好跑去糊弄曹丕,向曹丕称臣,接受曹魏的吴王封号。总之,在名位方面孙权尽可以让步,但一旦牵涉到实际利益,那就能拖拖,能赖赖,老熟人都知道孙权这德性,但曹丕年轻啊,毕竟是嫩。

曹丕认为,现在孙刘大战一触即发,我正好坐山观虎斗啊,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注2所分析,曹魏内部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他们认为刘备遭受襄樊之败的重创后,非但不能攻打曹魏,甚至也不敢攻打孙权。打仗不是过家家,组织数万乃至数十万大军,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比如刘备在关羽死后的公元221年初就开始准备伐吴,却直到该年七月才宣布开打,到年底才将军队开到秭归。

当然,曹丕在夷陵之战爆发后还是来得及出兵插一脚的,因为两边没交手几个回合就在夷陵形成了相持,这一持,就是大半年的时间。可惜,在这大半年的时间内,曹丕仍然没动手,蜀汉有秦岭天险难打也就罢了,东吴他也没想打,孙权难得服软一次,曹丕很享受这种“远人来服”的感觉,结果最终混成了“吃瓜群众”。

这下刘备郁闷了,他之所以连营七百里,以紧逼盯人的方法缠住陆逊,目的就是要伺机待变。而他所等待的机会与变局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要将荆州南四郡的蛮族全发动起来(注3)。

注3:见《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另据《水经注》记载,马良在此期间还曾远赴义陵(今湖南溆浦县),绥抚蛮夷,指导他们筑城垦田。

第二就是要将心向蜀汉的荆州士民也发动起来,为此,刘备这次带的兵将大部分都是荆州人士,能力不重要,对荆州士民的影响力更重要。但很可惜,刘备这一招也被陆逊给破了,他让孙权“尽除荆州民租税”(见《三国志 吴主传》),并大力提拔荆州士人,给予他们极高的政治地位(注4),以抵挡刘备的宣传攻势。

注4:见《三国志 陆逊传》:“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逊上疏曰:‘昔汉高受命 ,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权敬纳其言。”

第三点不好提,但刘备确实在等,等谁呢,等曹丕。当时曹丕正催逼孙权将其世子孙登送去洛阳做质子,而孙权则在竭尽努力拖延,只要刘备能将战争再拖几个月,曹丕就会发现机会的千载难逢与孙权的虚伪面目,到时候一怒出兵,孙权再不让步就只有死路一条,刘备的春天就来啦!所以刘备一直苦苦撑着,就是希望等曹丕自己看出个中利害,使汉魏双方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也能形成一点默契与配合,让孙权自食其果,付出代价。

然而,刘备最终还是高估了曹丕,而低估了孙权陆逊。孙权在这近一年的时间内尽显其狡诈外交手段,并施展其影帝级政客表演,在魏使面前又是“流涕沾襟”,又是“指天为誓”,将曹丕忽悠得团团转。可怜刘备不惜七百里联营与陆逊相持,目的就是为勾引曹魏在孙权后方动手,没想到曹丕不但不动手,反而嘲笑刘备不知兵(注5),刘备听说后估计要气得跳脚——老子跟你爹鏖战徐州的时候,你小丕丕还在穿开裆裤呢,竟然还嘲笑朕不知兵,你丕丕有打过一场正经仗吗?看把你能的!

注5:见《三国志 文帝纪》:“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更糟糕的是,陆逊这个年轻人竟然如此有定力,在内外上下的催逼之下,竟然硬抗着就不出战,就死死龟缩在夷陵将其守得滴水不漏,让刘备毫无可乘之机。夷陵乃三峡入荆的峡口,陆逊放弃秭归主动后撤至此,便是要将刘备大军封堵在这狭长崎岖的三峡峡谷之中(注6),七百里联营打酱油。与此同时,东吴大将步骘也率领一万交州兵北上长沙,并进驻益阳,以镇压荆州南四郡蠢蠢欲动的蛮族各部。而由于外交的大获成功,曹魏的淮南军队大多都退守在汝南郡的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与陈郡一带(注7),孙权在东方几乎没压力,从而得以部署重兵在武昌,给予陆逊强大后援力量(注8)。

注6:见《三国志 陆逊传》注引《吴书》陆逊所言:“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注7:见《三国志 夏侯惇传》:“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及《三国志 张辽传》:“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还屯陈郡。”

注8:《三国志 陆逊传》中说:“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这指的仅仅是第一线兵力。孙吴这边还有左将军诸葛瑾屯公安的第二线兵力(“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以及孙权屯武昌的第三线兵力(“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加起来总兵力应超过十五万(孙权之前光收编蜀汉的荆州与三峡部队恐怕就已超过五万)

这样一来,刘备就惨了,因为他不仅要分兵给马良去武陵与蛮族配合抵挡步骘,还得分兵给黄权驻扎在江北防备曹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迟迟也不动手,刘备的心态终于崩了(注9),陆逊抓住机会,突然动手,命诸军同时俱攻,火烧连营,汉军猝不及防,顿时惨败,土崩瓦解,刘备仅得生入白帝城。而蜀汉十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铺满了整个三峡水道,一眼望去,两岸火光映彩云,万重山川变血海,上千里长江变冥河,猿声不啼,家家举丧,刘备多年来南征北战积累的精兵与诸葛亮十余年辛苦经营,在这三国的赌桌上输的血本无归。

而失去了主力大军的黄权与马良,自然也无力回天,黄权被迫降魏,马良惨死五溪,其他战死投降的汉军将领,更是数不胜数(注10),蜀汉朝廷,为之半空。而曹丕直到夷陵之战后三个月才发现孙权的真面目,这时才想着攻打东吴(刘备六月底败于猇亭,曹魏攻打孙权在九月份),但此时孙权已与刘备讲和修好,曹丕就这样完美的错过了这难得的几个月“蜀弱吴孤”的局面,也错过了曹魏统一天下的唯一机会。

注9:所以刘备最大的错误不是七百里联营,而是将中军主力过于突前,成头重脚轻之势。假使刘备把大本营放在秭归,而将其主力大军作为后继,这样就算前锋溃败,刘备以天子之尊,也可以坚守秭归让败军稳住阵脚,不至全线崩溃。

注10:据《三国志》诸人传记,蜀汉此次损失的文武官员甚多,光黄权这一路降魏的将领及官员,就有三百多人(见《三国志 文帝纪》注引《魏书》:“(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这其中的重臣就包括镇北将军黄权、领南郡太守史郃,荆州治中庞林三人,而阵亡的重臣,则有侍中马良、前部将军张南、护军冯习、别督赵融、傅肜,以及从事祭酒程畿、荆州议曹从事王甫等七人。另外,蜀汉将领杜路、刘宁等人也因走投无路投降东吴。

而事已至此,刘备虽然还活着,但跟死了也没啥区别了,整个蜀汉的重任,自此全部压在了诸葛亮瘦弱的肩膀上,公元前223年初,刘备病危,诸葛亮被紧急召往白帝城,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此时此刻,早春的寒意正浓,三峡的江面上平湖如镜,暗流涌动,水汽氤氲、白雾茫茫,诸葛亮身披鹤氅,面色凝重,他的心中,早已翻涌了无数泪水,但就是流不出来,直到刘备一句话,终于让诸葛亮心防崩溃,泪水有如三峡急流,一时倾泻而出,再也停不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刘备小看了陆逊,认为陆逊只是一个年轻人而已,带兵打仗的经验不足,所以才会犯下低级错误。
第2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当时刘备报仇心切,并且陆逊采用的计策太具有迷惑性了,这才导致刘备放松了警惕,这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第3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当时他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接连死去,都是被吴国军队害死的,所以他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才做出了这么愚蠢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