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三国的评价

是《三国演义》,而且要说明是哪位名人评价的

裴松之

他嫌《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在他以前是未曾见过的。《三国志》刚问世时,获得了一片赞誉声。《晋书》卷82《陈寿传》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本传又称:“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东晋时,习凿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书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议,在其所着《汉晋春秋》中坚持以以蜀汉为正统。正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仍然不见对《三国志》的批评。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视之为缺点。

陈寅恪

陈氏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原注:“三部合异二卷。”)云: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僧何等作为?众僧和聚会,悉受无戒!于僧有何事?答:说戒。僧答言:布萨。不来者嘱授清净说!诸人者,当说当来之净!答言:说净。陈氏解释说:“据此,可知本子即母子。上列《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中,其大字正文,母也。其夹注小字,子也。盖取别本之义同文异者,列入小注中。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即所谓‘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者也。” 在《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中,他又进一步发挥说:“裴松之《三国志注》人所习读,但皆不知其为合本子注之体。” 周一良先生对陈说持怀疑态度。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裴松之、刘孝标、郦道元的注,多为补遗订误,而非字句出入,往往连篇累牍,达千百言。这与同本异译简单明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恐怕未必与佛家合本子注传统有何渊源吧?”。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从史书编撰的的技术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样编撰更便于读者阅读。对此,周一良先生的质疑是有力的。“补遗订误”才是裴注的本质所在,这与合本子注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钱钟书

全晋文卷七五,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第三事即俗传“空城计”,见《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者。《三国志·蜀书》亮本传裴注驳郭冲所记为不合事理;然《南齐书·高祖纪》上云:“皇考讳承之。……元嘉初,徙为……济南太守。……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迁兰州剌史,会有党项三万余众攻州城,众大惧,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又《北狄传》吐蕃十万人入湟中,李谨行“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皆师诸葛亮“大开四城门”之故智,而“虏”、“贼”又蹈司马懿之前辙,“疑其有伏兵”。
  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其为实况,“示弱”适以“见强”,是欺也。“空城计”者,以不欺售欺(Honesty is the best deception)之一例也。
  魏禧《日录》卷一《里言》:“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虽情势极确,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

毛泽东

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7
毛泽东如何品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
  历史唯物观,是根据时空的客观环境来臧否人物的。
  封建史家的笔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忠心与否而界定的。千古评说,是是非非。
  毛泽东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
  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他指的是三国创建人曹操、刘备、孙权和他们的文臣武将。
  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他赞同鲁迅的评曹操,"总是非常佩服他"。
  为曹操翻案,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热点。毛泽东多次称赞曹操。在北戴河高歌《观沧海》时,他写下了《淘浪沙》。在此前后,他还以如椽大笔,抄写《龟虽寿》乐府两份,分别赠与正在养病的林彪和胡乔木。
  毛泽东也是肯定诸葛亮的。他多次引用有关"三个臭皮匠"的谚语,又爱唱《借东风》、《空城计》等有关诸葛亮的京剧折子戏,更多的是讲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1950年,他对董其武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关系和七擒孟获的故事,更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
  毛泽东从民族情感和伦理规范相融合的视角,加以解剖和演绎,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特色,给予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以崭新的含义。老舍认为鲁迅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是十分精彩的,个性鲜明,生动。鲁迅认为写过头了,其实不然,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稍过一点愉到好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表达一个人物事迹,不也是稍加渲染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8
裴松

他认为“三国演义”一个简短的书面意见,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三国演义”刚刚问世,赞美的声音。 “晋”卷82“陈寿川书”说:“人其良好的叙述,一个很好的历史,以前夏侯湛时,”魏书“,见寿,他们已经坏了的书和我张深。好的,守说:“相对于”周易锦富儿。“太重了。“该通票,也被称为:”元康七年,于疾病,当时他是65。梁州蒋介石,尚书郎范谈起差表说:“......规则书侍御施郴兽“三国演义”,辞去谏明之间的得失,耐候性好,虽然没有闻堰镇阶段,比如,和质量直冲过来。愿意垂直收集和记录。 “晋,西安凿齿从正统的理论点的鉴于陈寿蜀魏正统书面异议,在他的著作”韩进春秋“坚持正统的蜀汉的正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从学术来看仍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批评,似乎是在金的眼中简要地是没有问题的,只有南裴松被视为一个缺点。

陈寅恪

陈裴注佛教典籍总簿注意的效果。他杜志民理论测试“的文章中说:”土耳其佛经翻译的同时,常有的翻译,所以编纂“这个'为目的的比较严。”和尚大环260十“(原注:三个不同的卷I和II)”。说:说,被称为环说:僧侣和装配并不大或出!如何为僧?僧侣和收集信息环!和尚是什么?答:要退出。僧大雁:布萨。督促授予干净!诸人,说当净!大雁:说净。陈解释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母亲和孩子。退出二百六十以上”的僧人的东西,大的打印文本,也是母亲的文件夹注小字,也采取覆盖的意思相同的文字不同,列入一张小纸条。字符文本拟对方。所谓的“孩子的母亲”,“做一流相对”谁也。 “”读书“一文中,他还进一步发挥,说:”裴松之三国演义“看书学习,但不知道,在体内转化为总账注意。”陈周一良说持怀疑态度。在魏晋历史工作的几个问题“,他说:”裴松之,刘孝标,郦道元■注大都附录更正,而不是文字出来,往往连篇累牍,千言万语。随着不同的翻译简单的情况是非常不同的,“”我很害怕,可能不在一起佛教书传统注塑它的起源是什么呢? “陈寅恪的解释是从史书开始,编译技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如何编译方便读者,在这方面,周一良先生质疑的强大。”剩余更正“的本质诠释的,这似乎是做总账注无关。

钱钟书

全麻醉卷七五,郭冲“诸葛亮的五件事”。第三件事是庸俗传记“空城计”,看“三国演义”九十五,“三国志·蜀书·”光进通裴注驳船郭冲记录为不合格的事情,当然,“南齐书·高祖本纪”云:“皇考禁忌轴承。 ...... ......济南知府元嘉,迁移集......克虏伯公共皇考严兵打开门和所有谏曰:'我寡Zeizhong,他甚至轻敌!“皇考曰:'悬浮保持今天的城市贫民,此事已经临界若夫弱点,将屠宰,但是当你看到耳朵要坚强。 “囚犯怀疑伏击,被引到”,“旧唐书·李梁传”崔志文搬到兰州剌史,会有30,000党项渝中区攻击州城,所有的大忌,已知温度开城门投贼,小偷怕伏,不敢进去,“北狄传和10万西藏人民黄莉想行”并未取得设备的时候,突然小偷,然后建旗Fagu,开门,是吐蕃涉嫌伏击,居然敢进入。“教师诸葛亮”打开大门苏智安,“囚犯”,“贼”舞蹈司马懿车辙“涉嫌伏击。”

丈夫没有兵备坦言没有兵备,欺软怕硬也显示现场的人不相信现场的“软肋”适当的“,见欺也强。 “空城计”,,欺负欺负出售(诚实至少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欺骗)。

魏禧“日记录,”卷“字”:“第一材料的物质性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人才驰材料竞争的唯一的东西了,虽然情况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可能是材料愚弄并不重大志,重大智者不能材料的无知。我试着笑“三国演义”明香鬼城扫,司马懿怀疑偏转今天山贼的情况下,直入大门,将赶上智者矣。“

毛泽东

毛主席读了很多历史书,他最爱读三国演义”的注解,历史小说,他曾见过他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东晋风格,药品和关系”,鲁迅说:“其实,曹操是非常有能力的,至少一个英雄,我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读这篇文章,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绘制重点线,这意味着,鲁迅曹操,他是非常赞成的红色
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诗曹操。宏伟愿景,大方伤心,真正的男人,大方。“谈话和他的孩子,他说:”曹操的文章诗词,很有性格直从心,豁达通时断,应该学习。 “
第3个回答  2013-03-28
三国故事汇集中国农耕社会几千年智慧,写了各种善恶观,也写了各路人马众生相和以他们为载体的文化道德观。它也是构架人际语言思维、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华人世界不知道三国故事是很少的。华人知识群不读三国也是不多见的。

  毛泽东曾经表示,读《三国演义》这类有动感的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多了解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加分析能力"。

  毛泽东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读《三国演义》,并指导他们:"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

  毛泽东说:"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评论,言简意赅,也渗透了他的情感教育。他常用人们熟悉的三国人和事作比喻提高教育者的认同感,如,他以刘备彝陵之败谈统一战线重要;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以说明审干重要;用"少讲'过五关斩六将'"来开导赴越南的韦国清;讲诸葛亮能对孟获七擒七纵,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用张松献地图的故事,比喻汪精卫之流的卖国求荣……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有很高的评价。巨人是站在历史巅峰上评说的。

  毛泽东也常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

  他也常用史传开导干部。有一次,他对王震说了两句评论关羽、张飞的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即以此勉励,"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毛泽东善于运用《三国志》,使《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同样成为人际交流情感的载体、教育党员干部的工具。
第4个回答  2013-03-17
苏轼的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