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奇案是什么?

貌似有<移宫案><妖书案>...

  中国古代四大奇案应该是: 传国玉玺下落 、武则天立无字碑 、斧声烛影之谜 、建文帝的下落
  但按照你的举例,你说的应该是明末四大奇案: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同时还有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

  我就分别简述下这些奇案,从明末四大奇案说起:
  妖书案:
  妖书案,发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是一场由于立储问题引起的党争事件。明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为皇长子。后郑贵妃生子常洵;郑妃甚得神宗宠爱,神宗有意立其子为嗣。为此朝臣多次力争早日册立东宫,君臣为此僵持十数年。不久刑部侍郎吕坤撰《闺范图说》,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将《闺范图说》送入宫内,神宗赐给郑贵妃。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傍晚,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率众将之逮捕,张差被捕后声称为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二人引进,主使者遥指郑贵妃本人,此为梃击案。

  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万历帝崩,朱常洛即位为明光宗,淫欲过度,“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病体由是大剧”,精神劳瘁,司礼秉笔太监用泻药使病情加剧。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自称仙方,光宗服药后死去,当时人怀疑为郑贵妃下毒,是为红丸案。

  移宫案:
  泰昌元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抚养皇帝的李选侍和魏忠贤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朝政,左光斗、杨涟等反对,不让李选侍与皇帝同住,迫使她移居他处,是为移宫案。

  再说说清末四大奇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同治年间,杨乃武与葛毕氏被怀疑通奸杀夫,在刑求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此案惊动朝廷,在数度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清末当红京剧武生,1872年到上海献艺,与看戏的广东富商千金韦阿宝恋爱,两人的亲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但大清律例明言规定地位卑贱的人跟地位高的人不可以通婚 [1],杨月楼唱戏卖艺,属于贱籍身份,不允许与韦阿宝结婚,但是互相深爱的两人无视律例的规定,私下依照正常程序结婚,甚至依照上海“抢婚”的风俗,以期避开韦阿宝家人的干扰。但韦阿宝的家人则告官,上海县令叶廷眷处理此案,刚巧叶县令是广东人,于是未审已先对杨月楼用刑,结果叶县令重判此案,韦阿宝被判掌嘴二百,判给普善堂另择婚配,杨月楼判流刑,而帮助二人完婚的乳母王氏京则被判在县衙前枷号示众十日。韦阿宝之母王氏也因羞愤病故。最后由于慈禧太后四十大寿大赦天下,杨月楼得以赦免,回北京再从事演艺事业,唯韦阿宝自被父亲逐出家门后下落不明,有说韦阿宝被普善堂婚配给一七十老人。

  太原奇案:
  清末道光年间,太原有一富翁张百万,育有两女,其二女玉珠早与曹文璜订下婚约,但由于曹文璜家道中落,张百万将其二女改许配与一个姚姓大户。但张玉珠钟爱曹文璜,于是两人私奔,并前往投靠交城县令友人陈砥节,途经一间豆腐铺,得豆腐铺莫姓老汉同情及借出毛驴帮助逃走。张百万发现二女失踪后,误以为二女在大女金珠处,前往金珠家里,猜测玉珠藏身衣柜内,于是将衣柜抬走,实情藏身于衣柜内的是一名和尚,其实和尚昏晕,张百万又误以和尚已死,于是替和尚换上其二女衣衫,扬言其二女已病死,之后将和尚送上灵堂。其后,和尚苏醒逃去,又经过莫姓老汉的豆腐铺,于此处换回衣服。原来此和尚乃一名花和尚,其后因调戏有夫之妇,遭妇人丈夫吴屠户杀死,并将其弃尸于井内。张家灵堂走尸,加上和尚命案,两案一时全城沸腾。阳曲县令杨重民遂开堂公审,因闻说和尚原身上衣物在豆腐铺发现,鉴于事件轰动,杨重民为求早日结案,草率将莫姓老汉视为凶手,并屈打成招,上报刑部以结案。

  至于吴屠户杀死和尚后,打算搬往晋祠,途中遇上曹文璜,吴屠户酒后向曹泄露他为和尚命案中真正凶手。
  曹文璜返到太原,打算将毛驴归还莫姓老汉,始知他遭诬陷,遂替莫老汉申冤,岂料县令杨重民得悉错判后,反诬陷曹文璜为帮凶。
  玉珠的丫环秀香在探监时得知事件真相之后,于是就赶赴交城寻访玉珠,其时玉珠投靠的陈砥节正巧升任山西提刑按察司,两案终于真相大白。

  张文祥刺马案: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早上10:30左右,两江总督马新贻自校阅场观清军射箭训练,阅兵后,返回总督辕门,半途有人拦路喊冤,刺客张汶祥趁隙以匕首刺杀,延至隔日不治身亡。张汶祥事后供称,痛下辣手主因是马“不仁不义”,但张闪烁其词,实情则未供出。

  案发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子丁慧衡于秦淮河畔为了争夺妓女,与马幕府之官争风吃醋起冲突,马下令逮捕慧衡。丁日昌、丁慧衡出于湘军系统;也有一说马就任,是奉慈禧太后令,密查湘军掠夺多少太平军银两、财宝,因而被湘军人士谋害。
  魁玉审理刺马案月余,毫无进展,九月一日,张之洞从兄张之万赴金陵,与魁玉会审,马新贻部属袁保庆等人要求严刑问讯,张之万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偿未正典刑而瘐死,谁负其咎”拒之,最后仍无结果,张之万同魁玉上奏说:“凶犯张汶祥曾从发、捻,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前在浙抚任内,剿办南田海盗,戮伊伙党甚多。又因伊妻罗氏为吴炳燮诱逃,曾于马新贻阅边至宁波时,拦舆呈控,未准审理,该犯心怀忿恨。适在逃海盗龙启云等复指使,张汶祥为同伙报仇,即为自己泄恨,张汶祥被激允许。……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随从混进督署,突出行凶,再三质讯,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
  慈禧太后动怒,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与曾国藩亲至两江总督辕门查案,太后曾问曾国藩:“此案岂不甚怪?”曾国藩答:“的确怪。”太后促曾国藩接任总督,并速至金陵查案,曾氏却告以病延迟数月未行;太后第二次问起,曾氏才赴任。抵达江宁府后,曾国藩不审案,却每日翻看纪晓岚写作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悠闲度日。直到郑敦谨抵江宁后,曾才开始调阅案卷,邓之诚《骨董三记》说:“国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郑敦谨连审十四日,仍查不出实情,只好和曾国藩联名上奏:“此案张之万等审讯结果,是实!”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二十六日,朝廷下旨,将刺客张汶祥凌迟处死。郑敦谨感叹官场黑暗,索性辞官回家。
  未及一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府辕门内,遂为悬案。

  最后说说中国四大奇案:

  传国玉玺下落:
  玉玺自秦朝始传各朝各代,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武则天立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煳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斧声烛影之谜:
  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桉。
  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据“金匮之盟”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建文帝的下落: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9
中国古代历史四大奇案是:传国玉玺和氏璧下落、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宋太祖之死、明建文帝之谜。

1,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史书记载传国玉玺乃蓝田玉雕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一蓝田玉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2,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2)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3)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3,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桉。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据“金匮之盟”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4,明建文帝之谜。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第2个回答  2013-03-28
你说的明末四大奇案“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是明末四大奇案。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
第3个回答  2013-03-29
“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是明末四大奇案
有中国四大奇案这一说吗?
第4个回答  2013-03-28
窦娥冤、小白菜与杨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