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题所述

三十而立,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的。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的成长过程时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六十岁时见闻广博,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七十岁时能按自己的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4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第2个回答  2019-01-04
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第3个回答  2019-01-04
个人理解应该是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定是失业有成,应该是对事业的发展方向确立了,不会再轻易的更改自己确立的目标和方向!三十而立也不过是孔夫子对自己人生各阶段的梳理,他自己觉的他三十岁的时候所处的阶段的总结。
第4个回答  2018-12-29
出自《论语》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孔子更想表达的不是物质上的“立”。而是精神层面上的,是心灵成长中"人格"的建立。是信心的建立。这种“站立”不再随波逐流,不太会受环境的影响,能够“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这是人生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