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所住”与“止于至善”

哪位先生解释一下“心无所住”与“止于至善”的关系?

“心无所住”应出自《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止于至善”语出《四书·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指通过不懈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境界决不停止努力。

总而言之,二者都是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之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0
止于至善
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整句话的意思是: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止于至善 达到至善 至美的完美的境界才停止但什么是完美境界 而人类是在不断繁衍中发展的 人的心灵深处的浅意识是无限量的 因此追求完美的境界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