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知识还是人格?

如题所述

读大学,知识与人格的培养应该并进。但如果一定要在知识与人格之间确定次序,首先应该是完善人格,即立德为先。
孔子及其门下留下来的《大学》一书中, 对大学之道,定义为对三纲八目的追求。其中,《大学》的 三个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的要求,则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至善则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从大学的三个纲领看,无不是人格塑造的内容。也就是说,大学所学应一切围绕“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9
下面是我帮你摘的一篇文章,你就好好地看一下吧!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对“读大学无用论”的思考

文/肖钧奕

我们经常都能听到这样的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确实在许多人的心里,读大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在农村地区读书更是孩子走进大城市,摆脱困境的最重要途径。然而面对今天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受“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等思想的强烈冲击,许多人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读书在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增加个人的认知度和幸福感方面的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常人,长期来看,更有发展前途。古往今来,许多才俊人士又有几个是没有读过书的?但今天的一些人为何怀疑读书是否有用,甚至出现出现“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我想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点原因。

(一) 投资大,回报小

“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尤其是农村的父母都相信“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学习能成就未来”,于是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是什么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这对于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父母是沉重的打击,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产生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现在残酷的生活现实,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和家庭已经感到,那种只是一味的读书,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的人生发展模式已无出路,同时社会上许多没有上过大学却能获得成功的人的例子如:比尔.盖茨,尽管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业,但他同样出色,同样能成为世界首富,都让他们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因此“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育制度的缺失

尽管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考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决定命运的情况,因而学生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读教科书、做练习上,而在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而许多人在“饱读诗书”以后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受到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对于读书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是否真的有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甚至否定读书的作用,产生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尽管我们现在许多人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然而从长远来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与地位从来就没有丝毫的降低。但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读书有没有用,而是要具体地指出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才有用,不能将读书仅限于校园和书本,社会与实践才是更大的书,需要一辈子来读的书。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但愿每个人都能读到让自己受用一生的书。
第2个回答  2013-09-19
大学大学,它毕竟还是个学校。在学校里,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一直认为大学是个积累知识的地方,而我们所说的能力和一些其他的东西只是知识的附属物。前天,我和周老师的一次吃饭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我们就谈到一个大学生和一初中生干同一项工作,10年后,或许那个初中生还在那个岗位上,只是收入多了一些,而那个大学生应该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了……
在大学里,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你现在没有经验或者说没有能力,我认为当你走向工作岗位后,你也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并且能更快的培养出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