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金刚经中,

须菩提曾白佛言:“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问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心。

而后,

佛告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我解佛所说义,提问的一刹那,等待回答时,那个心就已经住了。

佛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清净心,即心即佛。”

那时,你的心中是什么?

现在,大盘在五千点上下震荡,有人离场,有人入场,相互问候,人心不稳。

这也正是交易的实质:观点不同,各取所需。

面对未来,我以为,现在以及未来仍旧是大牛市。

不论是改革牛还是水牛,这都是牛市。

那么,

这是牛市,你若做空,心能稳吗?

这是牛市,历史新高尚未突破;

这是牛市,券商尚未有百元股面世;

这是牛市,蓝筹尚无泡沫,指数尚未开始缩量拉升;

这是牛市,银行股的上涨居然要用“估值修复”这种词。

如若这是一次荡气回肠的牛市,

那见以上种种,尚不到离场时。

即使调整有时,但新高仍将不断高。

写到这里,抬头望天,你会发现天空本蓝、云本妖娆,

它们一直都在,透过雾霾,即可得见。

我眼本明,万点之前不谈空。

我如此住,我如此降伏我心。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传喜法师开示:《金刚经》内容所说的,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么心?我们这个心是不是很复杂,我们的心是不是很多状态,心能造天堂,心也能造地狱,心也能成佛,从做到至善圆满的,到做到最不好,最不好的,都是心,都是心最初的这个,它是这个源,等于是根源,就是都是这个心,所以心是很复杂的,应如是降伏其心,什么心需要被降伏,所以《金刚经》是让我们要认识出,佛性如金刚一般,要依靠着金刚的这个佛性,皈依,要皈依,要皈依,反过来说,如果无明的心,无明的心是不是需要被降伏的。所以你比如说,我们安住在这个金刚心状态当中的话,那种种的分别,生灭,就会自然被降伏住。应如是住,这个如是,非常重要,这个如是,也是我们佛性的一种状态,是金刚心的状态,这个金刚的佛性,因为他遍一切处,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所以通过佛法的修习,慢慢了知,慢慢了知,慢慢的与这个相应,就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解什么是佛,我们如何去皈依,与佛不相应的心,我们要把他降伏,所以应如是住,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就是降伏其心诸具体的方法,这个是指什么心呢?这个是指就是金刚心,我们应当安住于金刚心,而令他不要转到生灭,转到有漏的上面去。所以第二句《金刚经》内容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什么心?应无所住,应该对什么东西无所住,对不对,应对世间的幻相,包括幻相当中的主人,我,所以不住色生心,这个我里面分色、受、想、行、识,从我们的身体上又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的色、身、香、味、触、法,既不对色尘外在的色尘生心,也不对内在的色法生心,不管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分开来讲,还是这个组成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我,也不能对色生心,也不能对着我生心,所以无我相,不住在我相,无人相,不住人相,我相,人相,加在一起就是众生相,既然我相人相都了达了它的本性是无的,那更不能住众生相上生心,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色、受、想、行、识生心,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心,也就是不住这些假相而生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是什么心,这就是智慧心,智慧的心,不要住在这种虚妄上,一个人住在智慧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这个身心好像,我们凡夫的身心就像一个炮弹一样,里面有炸药,里面有火线,里面还有那个撞针撞击的那个地方,只要一点,它这个炮弹就会发射出去,但是通过修行,通过自我观照,就把引信也给拆除了,把火药也给倒掉了,这一个生命就不再会发生负面的作用了,不仅不发生负面作用,而且要应当再生起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 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愿一切众生能够也找到无苦的快乐,没有阴影的光明,更希望一切众生,不要执着在亲、仇,因为亲仇只是假相,远离亲疏,住平等清净的一种大捨位,大捨位就是大得位,你知道吗?你当得到智慧与生命的时候,你就会捨去那个小的,干扰你的生命幸福的,干扰他人生命幸福的,生命错误的选择的,你就会把那些都放下,所以这个捨,慈、悲、喜、捨这个捨是什么?是对错误的远离的捨,远离亲疏,住平等捨,这平等捨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一种大的得,得是得到的得,我们中国叫舍得,舍得,没有舍的智慧,你又会得不到这个,智慧的生命的新的境界,高的境界,我们往往现在,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是从我的主观的角度在看,真是我的主观却制造了,我生命的轮回,和生死的苦海,所以佛在要走的时候,最后半夜里就要入涅槃了,再给我们讲了《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是凡夫,你的凡夫知见是不对的,所以要皈依三宝,所以皈依三宝有圣言量,要根据圣言量来,然后圣言量又俱很普实性,又可以通过我们身心来感受,可以得出一个比量的,然后就可以抉择出,我们生命的行为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