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今称为什么?

不要关于什么《尚书》的网络上千篇一律的答案,就要本题答案。

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今称《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宋儒朱熹以今文艰涩,古文畅达而起疑。
明末清初今文学家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证伪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大家就人云亦云也这么叫。只有个别人如毛奇龄做《古文尚书冤词》辨析反驳,但寡不敌众,被淹没了。

后来民国疑古派顾颉刚及其徒刘起釪更加起劲,古史都是累积而成的,更何况《古文尚书》。而且其徒疑似个别篇章不伪,竟有李幼蒸洋支助研究员责斥为欺师灭祖。
金景芳先生以为多不伪,且文法高古,不过用字明晰而已矣。
九十年代后由于简帛陆续见世,又有多人抗辩。
如张岩《古文尚书案重审》,从治学路径上辨析阎氏的武断。比如说袭用,能说清楚是谁袭用谁,反过来一样成立,且比较用字,则古文尚书还更佳,如果有比众诸子乃至经传的水品,怎能不见作伪人的来龙去脉,比如该有《子梅子》的记载吧。当然还有对阎氏品行的抨击。
黄奇逸(恢复高考后徐中舒先生的研究生)以文字发展的进程的视角解析。主张孔子前文字主要用于与神契约,所以,今文可谓先隶定,古文后隶定。但此说有问题,口传必有记载,不可能长期没蒿莱。
陈寅恪先生做不今不古之学,但对此说:即使伪书也有作伪之际的所见材料与观念的价值。
今年又风传清华简证伪,刘国忠大言:可以终结。
首先,不必怀疑清华简的年代,肯定在秦火前;但清华简的水准却不必高攀,咋断定为善本嫡传。别忘了周文化在陕西、河南、山东,不在楚(两湖)。子夏也在山西授徒。孟子邹人。杂家荀子也是稷下学宫最为祭酒。
其次,清华简至少到今天还没整理完,似乎上博简也没完。整理完后,还需仔细研究一段时间。
当然,以后还会有秦火前的文本出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现在定论过早。
我自以为,古文尚书从思想脉络与章句条理,佳作多。今文尚书,晁错用方言受于伏生女儿地方话解读,所以离奇古怪。还有伏生本人什么水准亦不详。宋儒首先起疑的古文顺通于今文,偏狭。
而今清华简更难以为坚实证据。所谓与《国语》、《礼记》相似接近,为什么不说是《国语》、《礼记》的另行抄本,非说成是《尚书》。上博简十多年了,还未全通解,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清华简才几年。尤其未见全貌,未有精深研探,就说东说西,太少了,太早了。
所以,请等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2
孔安国的为古文尚书,东晋的为今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