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依赖型人格?怎样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正常的?正常的人格是怎样的?

如题。现在还讲人格吗?

1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这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情、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2 这个问题也许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了。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众说纷纭,对人格的定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那些把人格看作每个人公开的自身。它是人们从自身中筛选出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这一定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某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披露的隐私。   另一类定义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根据这一观点,人格就是“个人究竟如何取决其行动。”这类定义强调个人的可见性(可观察到的)行为而轻视人格的不可见因素。赞成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若要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只须观其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便能定夺。   还有些把人格看作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正是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自我说”与“特质说”就属这一范畴。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在这个层面上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欢用“character”(性格)一词来表示人格。   ●在解释人格形成的问题上,主要在哪些理论流派,我们应如何认识?   第一、遗传观。根据遗传学的观点说明人格是一种最普遍最“世俗”的解释。根据这种观点,人的生理特征与人格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遗传是人格形成的部分根源,而不是全部是由遗传决定的。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根据这种观点,人格是人们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综合。另外,决定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多少、出生次序、民族、宗教、生长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及交往关系等。  第三、学习论。学习论的典型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生存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如果我们获得的奖赏经验不同,那么各个人的人格也就不同。就学习论者看来,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能在奖赏的模式中去寻找,而不是在遗传因素中。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都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第四、存在----人本主义观。这种观点,轻视探讨人格的起因,注重个人的体验、建构。  另外还有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潜意识理论。  有专家指出:“人格最正确解释来自于全部重要理论的合成”。以上对人格形成解释的各种观点,都指出了人格形成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人格的形成是由所有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学习、文化社会、自我意识、特质、潜意识机制等)。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时,要吸收各种流派的观点和做法,形成一个整体培养模式。  童年的经验对人格形成有什么影响?   许多人格理论家都把重要的成年人格特征与某些类型的童年经验相联系。如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斯金纳等都强调童年经验对决定成年人是健康的、精神病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应当了解抚育儿童的基本知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任务(抚育儿童)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类履行的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却可以根本不需要特殊的训练。有专家曾这样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似乎只是怀孕和生育孩子的能力,似乎怀孕和出生的行动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地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才使我们最终不会产生无法胜任社会职责的人种------无经验和无能的人,尽管他们的父母可能是这种人。”既然正确的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象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人格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对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发展状况还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如何搞好人格教育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   ●如何优化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   人格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的实施是一个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根据人格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我国当前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实际情况,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1
这个问题很广,简单的来说,依赖性人格是一种原始本能尚为得到人格进化。人的原始本能就是出生后对母亲的依赖,没有什么人一出生就有健全的人格的,都是从经历,学习中不断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体制,是否要求人格进化取决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往往人在较艰苦的环境下,容易形成较强的独立自理的能力,在较安逸的环境中则相反,这取决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一个人的,存在相对进化,就存在相对退化。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是健康的人格体现。
第2个回答  2013-08-11
独立型人格:
  独立型人格是自主性比较强,有独立意识的一种人格。表现为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理性能力,注意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
  依赖性人格:
  依赖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我在两个当中夹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