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危机事件处理)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该如何处理,

首先说你的这个问题是目前学界都在广泛研究的问题,有很深的内涵,不是一两句就可说清楚的。危机事件处理、公共危机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等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只是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领域之分。在这里我们只说公共危机处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建立健全应急体制、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对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但从总体情况看,应急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全民防灾意识教育比较薄弱;二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三是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四是预测预警和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保障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在机构设置中,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置能力,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工作重点应放在辐射范围比较广的大都市和县市级政府上,帮助和推动其建立必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
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健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
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
(4)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建议将应急管理的经费支出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除加大原有的抗灾减灾方面的支出基数外,还应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基金和稳定的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渠道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筹措方式,以保
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应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5)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是在积累丰富的联合审批、社保综合服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经验之后,推出的全新系统。它可以帮助实现政府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之联动协调,从而提供面向社会的各种综合服务。
另外,你还可看看危机管理方面的书籍,如我们国家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薛澜、胡百精等的著作,还有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3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
处理危机事件的方式,体现在及时掌握危机信号,采取措施,隔离危机的影响,把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2个回答  2013-06-04
在现代社会里,公共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有专家指出,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当国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对社会形成较大冲击的公共危机明显增多。目前我国正好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中,加上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因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国民收入差距拉大,失业人数增多,不同阶层国民的心理异常复杂,发生冲撞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增大,安全事故上升,局部的利益冲突随处可见,加上自然灾害又会经常发生,突发性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同时,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传播便捷性,使不可知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成倍放大,引发社会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发达国家走过的坎坷,开始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显现,我们已进入公共危机多发时期。要想绕过危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危机管理本身又蕴含着许多机会。当年一场"非典"让中国政府和百姓认识到发展中的"危机"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在"非典"面前,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共同面对灾难,期间形成"抗非精神",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有人把危机分解成"危险"和"机遇"两个方面,对危机的管理就是要战胜"危险",利用好机遇。作为政府,要正视危机,把危机管理纳入正常工作的范畴,做到临危不乱,泰然处之,不仅要把各种危机造成的影响和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且要从战胜"危险"的过程中抢抓发展的"机遇"。  因此,在这种紧迫性下,政府就应尽快转变职能,提高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能力。危机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战胜危机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效组织。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目前行政管理运作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的实际,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建立起统筹各方面的坚强有效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另外,减少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公众的危机意识亟需强化。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而要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就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处危不乱,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