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何忠范 狄金森 冰心 龙安.艾肯 叶文玲 何紫 金波 盖尔.布兰科 吴运铎 的资料????????

如题所述

她的笔名来自“莹”,“一片冰心在玉壶”,体现出了她写作的风格, 像冰那样的透彻,充分 的渗透着真善美。冰心出生于福州,烟台,这有山有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那清纯,心胸 宽阔的性格和写作风格。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名海军军官,却极懂舐犊之情。一天夜里,调皮的小冰心跑到山顶的旗台上玩,父亲寻她不到,就在山下焦急的呼唤。这浓挚的爱意,冰心一直铭记在心。冰心的母亲杨福慈,是一位典型的有文化的贤妻良母,视冰心为掌上明珠。冰心常常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倾听母亲低低的诉说。
冰心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境很好,没有衣食之愁。父母虽是包办婚姻,却也异常和睦,加上文化的熏陶,使冰心享受这无人能比的幸福。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平坦的人生路使冰心犹如一枝由蓓蕾到逐渐吐艳的。
鲜花,植根于爱的土壤,自然平易地长大,她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去愤世嫉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满蕴温柔,微带忧愁”的冰心,星光般清朗高远,流水般自然婉转,嫩竹般柔绵清新微微地带一点忧愁。
在这一片平和世界里,无论是描景还是抒情都极好的表现了冰心特有的柔美的风格。
冰心的童年在烟台的海边度过,大海对她一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少名家都讴歌过海。曹操在《观沧海》中极力描绘大海的浩大气势和博大的胸怀,写的气势雄浑。郭沫若在《女神》中讴歌太平洋不可阻遏的神力,气势磅礴。刘白羽的《海》中的海涛汹涌澎湃,气势逼人,而就是这样雄伟的海到冰心的手中,也变得百般轻柔。她是用女性特有的气质去接近海,理解海,描写海。她把大海当作自己的母亲,因此海是“阔大无边的,不看一字的”,因此冰心笔下的海虽然也深阔无边,却总是温顺。而在他人笔下象征着伟岸的青山,在冰心的笔下也是相当的温和。《通讯十四》中红日映照下的青山,明丽璀璨,冰树玉枝。寒光激射山坡,雪地洁无行尘。这里的山给人的感觉只有美极,而决无壮极。它似乎并非气势轩昂的英雄二只是娟娟静女或飘飘仙子。“山后森林仄径,每当我缥缈深思的时候,我就走过这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丛花,每一个地方,都予以我极诚恳爱恋之一瞥(《通讯十四》)。这里的青山,又似乎是与冰心心心相印,喁喁私语的老朋友。
超越于柔美之上的是冰心爱的哲学。孩子们的眼里冰心是爱的女神。六十年代的创作生涯正是将她爱的雨露洒近孩子们的心田,陶冶其精神,美化其心灵,引导他们往自然、清新、朴实、健康的路上走。代表作《寄小读者》正是一首爱的颂歌,温暖着寒夜中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真正感受人间的挚爱。冰心爱的哲学更多的表现在对人的感情的肯定和赞美,对母爱对童心的赞颂和对同情、友爱尊重、扶贫助弱等人类美好的感情的讴歌。
冰心的一段话,对我的感触极深: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撒水,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爱的哲学也掺有虚妄的成分,但透过爱,可以看到她的纯净,她的文章宛如她心地流出的汩汩清泉,催促人们向善向美。
爱心加上冰心诗化的语言的点缀,使她的文章经久不衰:雅而不俗、丽而不艳,既清新洗练,又流利自然,华美优雅,含蓄隽秀。
冰心始终关心的问题是:亲情、孩童、自然,播撒爱的天使,对于她,当之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4
对症下药
第2个回答  2008-03-04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
第3个回答  2008-03-05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
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第4个回答  2008-03-08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等教育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

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她的诗公开发表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除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评论界派别之见而一度有过分歧之外,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莎弗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了不驯的叛逆姿态。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艺术气质近乎“婉约”。

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有甜而不腻的喜悦,炽烈而蕴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绵绵难绝的长恨。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写来清新别致。

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

她爱生活和生命,试图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表达生的意义。

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她的死亡诗,很有点一死生、齐彭殇的味道,却又不完全是,因为她虽不畏死,却更眷恋生,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

她的思辨能力和想像力一样强,她写哲理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她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她也不避抽象。

狄金森可以说是灵魂风景画的丹青妙手,但也不排斥政治性的重大题材。她在相对意义上的内向,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她那基本上作为家庭妇女狭窄的生活圈子强加给她的无可奈何的限制。

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在韵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的赞美诗体。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她运用起来千变万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体。
第5个回答  2008-03-10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等教育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

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她的诗公开发表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除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评论界派别之见而一度有过分歧之外,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莎弗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了不驯的叛逆姿态。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艺术气质近乎“婉约”。

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有甜而不腻的喜悦,炽烈而蕴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绵绵难绝的长恨。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写来清新别致。

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

她爱生活和生命,试图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表达生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