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如下:

一、色 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二、受 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想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  是思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

五、识  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意识,形成概念等等。

扩展资料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1

1、受蕴:“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2、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3、想蕴: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

4、行蕴: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

5、识蕴: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扩展资料:

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

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受想行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22
色、受、想、行、识。这是佛法中的“五蕴”。
如果简单易懂的说:那就是,全宇宙的5种基本元素。

其中“色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
具体包括“4大”:
1.地大(也就是固体)。2.水大(也就是液体)。
3.风大(也就是气体)。4.火大(也就是温度)。

这4大,把一切物质,全部都包括了。
另外的4蕴(受想行识),是精神。

如果把“五蕴”,加以深度解释,可以解释到极度高深的程度。可以写出一大本书。
佛教的唯识派,是从横向结构,加以解释的。
佛教的中观派,是从纵向结构,加以解释的。
具体内容,在此不详细说。
第3个回答  2012-10-22
色,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受,是指感官接受刺激;
想,是感觉并形成名称;
行,思维;
识,意识,形成概念等等。
这就是五蕴。顺便说一句,五阴就是五蕴,现代曲解五阴的人很多很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0-22
色是物质世界,其他是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