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各举出10句诗词体现了有我及无我

速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各举出10句诗词体现了有我及无我。就像书上的举例,有我之境有“泪眼问花花不语”;无我之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源头是中国哲学古老的“有”“无”之说。“有’无”概念最早见之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有”、“无”概念本是宇宙哲学的范畴,但后来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包括对诗词美学的影响。当然,从宇宙哲学到诗词审美,其中有个逻辑过程。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的根子其实不是叔本华,而是上述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两种精神境界。当然,儒、道的“有我”与“无我”境界作为人生境界都不能直接当作审美境界,但应看到,这两种境界与审美境界相通,美学界多肯定道家“无”的境界与审美境界相通,如李泽厚就认为它是一种“准审美”或干脆称为“审美境界”⑩。
王国维两种境界说中还有两个重要概念,即“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弄清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氏两种境界说的真谛同样具有关键性意义。
“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本乃是两种“体物”的方法,与“析物”相对,应属于直觉方法。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通过“观物”(直觉)可知宇宙之“大理”。但不等于说凡“观物”都能达到这种境界,观物是有不同层次的,荀子分为两个层次,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0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无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