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算是假仁假义之人吗?为什么我觉得刘备的仁义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

一个人假仁假义久了,人们总会发觉的,况且,张飞关羽能够对刘备这样肝脑涂地应该可以证明他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的,又怎么能被说成是假仁假义呢?

要论三国魏蜀吴,古今以来变化最大的要是魏的曹操和蜀的刘备。在宋朝之前的几百年间,社会舆论基本是尊曹贬刘的,而到了宋朝则发生了奇异的大反转,尊刘贬曹渐渐成了主流,伴随着宋明话本小说的繁荣,这种认识深入人心,但到了清末民国又变了,为曹操平反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人这样解释这个问题,在宋朝之前,朝代更替基本都是后朝继承前朝,不论打的多么火热,但名义上都有承袭关系,比如曹魏承汉,汉献帝禅为于曹丕,魏是汉朝给曹氏的封号,魏元帝禅位于司马炎,晋是魏给司马氏的封号,北魏与晋对峙,后分裂成东魏西魏,其后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被隋取代,最终隋朝灭南朝统一天下,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禅让方式,后面的唐朝的开国之君也是隋的唐国公,唐也是隋给的封号。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采取禅让的方式,在舆论上基本对前朝甚至前朝的前朝都是承认其合法性的,魏来自于汉,晋取之于魏,所以从正统观念上,曹操尊居正位。但到了宋之后,正统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政权交割的表面合法性转而更侧重内心,其实就是血统。汉献帝即使禅位,应该也会禅位给刘姓亲族,试想谁会愿意把江山让给外姓人呢。这时从血统上看,刘备成了正统。这种变化的诱因来自于宋王朝软弱的政治军事实力,为了保持赵宋王朝持久统治,防止外姓篡夺以至于大权旁落,因而加强人们对皇族血统的正统观念十分必要。而到了清末民国,长期受到明清高压统治而爆发出对传统的质疑瞬间爆发,厚黑学就是其中之一,长期死板的应试教育使这一时期的有识之士对反反复复亘古不化的陈词滥调十分反感和厌恶,对血统观念的彻底否定,使刘备失去了维持其正统地位的基础。
其次,从《三国志》上看也是尊曹贬刘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三国时期是蜀国人,后归于晋,在晋朝完成《三国志》,陈寿其人十分严谨和认真,其所著被史学家广泛认可。从陈寿的表述就可得知,刘备所建立的并非是蜀国,而是汉,更准确的说刘备举的是复兴汉室的大旗,是延续不是建立,刘备的庙号也是汉昭烈帝,而蜀是魏对刘备集团的蔑称。一个蔑称如何流传如此广泛呢?也是由于其先前的群众基础。
综上,贬刘还是褒刘都有社会基础,从这个大趋势去找刘备的证据,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个就是鲁迅从贬刘的角度找的一个证据,但刘备是不是真是这样呢?时间太久远,历史真相已经搞不清楚了。但是您提的这个观点并不能直接说明刘备有人格魅力,只能说可能有。因为在三国时期,讲究门阀世族,所谓四世三公,不重才能只重出身,袁绍为何能当十八路诸侯的领袖?就是因为袁家三世皆位列三公,即司马司徒司空,或称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论才能,袁绍岂能比曹操孙坚刘备,但曹操被笑为阉人之后,孙坚只是地方大员,刘备就更没名了。所以关羽张飞跟从刘备,也是因为刘备有个汉室宗亲的金子招牌。那么他们为何不转投别处呢?你要是有印象的话,那个时期对忠诚的看重比个人才能更重要,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即使有吕布之勇,诸葛之谋,也很难得到重用,甚至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要是稍微有点了解的话,其实刘关张这个兄弟关系更像是政治联盟性质的,三个人一起打天下,名为兄弟实为君臣,要知道关羽这个二弟其实要比刘备岁数大,一个年长之人叫别人大哥是个什么概念呢?你在生活当中如果见到一个老点的人对年轻点人叫大哥,估计会认为这人低他一头或者有求于他。这也应了当时门阀等级社会的现状。关羽张飞这两个草民出身的人,没有任何背景和名望,在那个时期根本不被人重视,突然间被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看重,并结为兄弟,这是对关羽和张飞多么大的器重,那么设身处地的想想,谁能不效死力呢,如果没有刘备,那么关羽和张飞就只能卖一辈子绿豆和猪肉了。这也是关张二人如此肝脑涂地的原因之一。
另外说刘备都是虚情假意也未免过于贬低,客观上讲刘备这人需要收买人心对抗曹魏,毕竟他从各方面实力上都不及曹操,但刘备能打下蜀汉一片江山也是证明其有一定政治魅力最有力的证据。但我们都明白一件事,搞政治都要作秀的,个中真假就要靠俊杰英才慧眼识英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9
其实刘备正史中,不像演义中那样仁义。演义中描写刘备仁义有点过分了,所以看起来像假的。比如,曹操打过来了,刘备带着一群平民转移,这个就很离谱,为什么平民要离开家,跟着刘备走?曹操一不杀平民,二政治上也清明,完全留下来更好。平民跟着刘备放弃自己的家,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和田地,带着老小跟着刘备真有必要吗?
正史中的刘备,不仁义,也没度量,他有个谋士,满脸胡须,他讥笑人家像猪,那个谋士也讥笑他没须。刘备表面上没事一般可是没过几天就找个借口,把人家杀了。
还有蜀国有个大臣叫张裕,一没犯法,二没得罪他,可是刘备就是看张裕不顺眼,把他关起来,要杀掉,诸葛亮去问刘备什么原因。刘备说“兰庭艾草,不除不行”意思是说,长在路中间的杂草,不除掉不行。做为一个仁君是不可能轻易杀人的,所以刘备一点也不仁义。
第2个回答  2012-04-19
刘备是有人格魅力,这和他的假仁假义没关系,人们追随他也不会因此而叛离
刘邦是假仁假义吧,让项羽杀父,狠心对自己的儿女,成就帝业后杀功臣,但还是有人追随他啊,这两者没联系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7
1、“假仁假义”这个词不是解做“假的仁义”,这个词在历史上只用来形容一个人:王莽。

2、刘备投靠过多个主子最终未忠于一人,以“相助宗亲”为由入驻益州而夺季玉土地,很难讲他真的仁义。就算他的仁义真的“从骨子里流露出来”,在这份仁义之上也是他的野心。

3、有人格魅力和仁义与否毫无关系,奸雄不也一样有个忠心耿耿的统治团队?追问

可不可以理解为,他是个有仁义之心的人,他得仁义和野心并行。

追答

如果你愿意这么理解的话,也可以。

单纯以我来说,刘备心中首先是野心,其次才是仁义——如果他的仁义不是装出来的话。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个君王,自然会有褒贬不同的声音出现。而说刘备假仁假义,也有其一定的含义,毕竟,为将摔子等事情也可以窥见一二,虎毒不食子,他为了赵云摔阿斗,难道就没有笼络人心的意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帝王,起码我是这样觉得的,毕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是不是?他从来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是不是?这样的君王,古来少见。但作为一个君王,偶尔用用帝王之术也无可厚非嘛(如摔阿斗之类的事)。个人浅见,难入法眼,求采纳追问

摔子的确有政治作秀的因素,但是好像也不能否定他得仁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