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如何保证不迷路?

3月8日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等候鸟。

第1个回答  2022-03-17
许多候鸟似乎不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它们在迁徙时并不走直线,而是绕道而行。这很可能是因为大陆漂移改变了目的地的地理分布,而鸟类还是遵循着迁徙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为了充分利用风力,从而节省体力。
有些候鸟的迁徙距离非常遥远,甚至需要跨越许多国家或者大洲。那么,它们是如何精准导航,完成长途旅行而不迷路的呢?
不同鸟类的导航方法不同。有些依靠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地标来定向——也就是依靠视觉;有些则依靠地磁场定向。当然,也有鸟儿同时使用好多种导航方式。
解决了路线、导航两大问题之后,剩下的,便是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开启旅程了。结伴迁徙具有诸多益处,比如,更容易发现敌害,有经验的鸟还可以承担为整个团队寻找食物、水源的重任。若是像大雁迁徙时那样排成“人”字形,后面的鸟还能充分利用领头鸟产生的气流,节约体能。
第2个回答  2022-03-17

正常来说他们有经验丰富的老鸟根据记忆和太阳等来保证不迷路。每年这个时候它们就会在老鸟的带领下飞到去年的迁徙目的地,很厉害

鸟类真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呢

第3个回答  2022-03-17
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向导航机制被认为是整个鸟类学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据周海翔的长期观测,虽然迁徙中确实有迷失方向的鸟儿,但大多数鸟儿无论怎么飞,总的大方向都不会错。那么鸟类飞在空中是如何定位导航的呢?

对于鸟类导航定向机制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目前,学界已有的定向假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陆地标志说和天体导航说为主的视觉定向假说,另一类是包括地磁定向说在内的非视觉定向假说。

陆地标志说认为,鸟类依靠迁徙途经的地形和景观如山脉、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为标记,以其特别发达的“视觉分析器”,视地形的凹凸特征来选择飞行方向,完成定向迁徙。陆地标志说并不能完全解释鸟类迁徙定位问题。“我们近几年跟踪的很多个体,都是直接跨海飞行走直线的,并不沿着海岸线飞,而在海上它们很难找到标志物。”此外,如果它们以陆地景观为标记,那么候鸟必须每次迁徙都走同一路线,但事实上它们每次迁徙虽然起点和终点相同,但走的路线都相差很远。而且它们在迁徙时是边飞边觅食,走走停停,一般情况与地面的相对高度也就一百米左右,以这样的高度要辨识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可能性应该不大。

天体导航说是由科学家在圆形笼内对欧洲苇莺进行实验得出的。科学家发现,欧洲苇莺、白喉雀等鸟类能根据夜空中星宿的位置定向。还有些候鸟则是白天以太阳、夜晚以星宿位置来导航的。

如果鸟类是在某个固定的时间迁徙,或许就能够依据太阳和星宿导航。然而,鸟类迁徙看起来好像是说走就走,主要是看气候条件,启程日期不固定、时间都没准儿,所以鸟类迁徙定位仅靠观天象并不准确。

既然鸟类靠视觉定位站不住脚,那会不会是靠其他来定位的呢?于是地磁定向说应运而生。

该理论认为,鸟类通过感知地理北极与磁北极偏角来确定经度,也就是说,在南来北往飞越数千公里的迁徙过程中,候鸟依靠地球的磁场来定位。信鸽就存在地磁场定向机制,它们即使在看不到星象的阴天也能正常返巢,但当给信鸽的头上加上一块具有特定极性的人工磁铁后,它就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飞行了。然而,有些鸟种是东西向迁徙的,例如遗鸥主要越冬地在天津以东的海岸线,但是它们的繁殖地是在西面的陕西榆林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显然它们无法靠地球磁场定位。

目前对于鸟类迁徙有环志观察法,现在还能利用跟踪器进行卫星跟踪,可以知道更多鸟类迁徙途中的信息,但鸟类到底靠什么定位仍然没有科学的解释。
第4个回答  2022-03-17
为给迁徙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生活环境,本市在园林建设中统筹考虑野生动物的吃、喝、住、行等需求,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提出要重塑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林地绿地的生态功能,突出“近自然”理念。同时,注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统筹抓好“生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平原地块每1000亩营建一处“本杰士堆”。据悉,“本杰士堆”是由石块、树枝、树叶等堆在一起,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而成。其中心的土壤负责让本地植物茁壮生长,而外部的干树枝、石块既可以让小型野生动物在下面筑巢,还能保护植物的根不被啃食。这样,“本杰士堆”就能持续不断地为食草动物提供新鲜食物,吸引动物在林地里安家。

北京野生鸟类超过500种

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85年北京市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近40年的努力,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约占北京市域面积22%,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空间格局,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此外,全市还为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房山十渡黑鹳集中生活区已经形成多达100多只的固定种群。
第5个回答  2022-03-17
冬天春天过去,剩下的去北方。候鸟迁徙是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北极繁殖着数百万只候鸟。他们每年秋天都向南迁移到低纬度的越冬,候鸟的移动路径在几年内基本稳定。那么候鸟如何记住迁徙路线呢?影响候鸟迁徙路线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追踪迁徙过程,研究人员在北极圈附近6个地区的共56只隼上安装了卫星遥感追踪器,确保了150条完整的迁徙路线。所有群体都表现出高度的迁徙连接性,这表明松骨梅对路线有长期记忆。通过对迁徙距离的分析,研究人员将隼群分为西部短距离群体和东部长距离群体。短程人口和长距离人口什么时候分化?结合全球气候历史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冰期变化引起的适宜生境变化与松骨梅的数量和分布变化密切相关。松骨梅的迁徙路线从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到全新世中期发生了方向和距离的急剧变化,从而形成了漫长的迁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