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往往排在的首位是哪种

38

一、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三、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四、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六、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9

大学生最常见的心里问题往往是考研带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里问题很少。

因为大学生有很多的压力比较大、时间比较多、容易陷入空虚之类的问题,所以很容易变得焦虑、紧张不安、很难安静下来,同时伴随头晕、头痛、恶心、腹泻、腹胀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时会出现焦虑上的疾病表现。

克服焦虑,首先需调整自身心态,避免过度思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可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爬山等。

第2个回答  2021-12-30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学生身心将会经历着很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心理上存在一些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大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是时代对人才素质培养要求的体现,同时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上感到有压力、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主张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部分大学生始终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总是在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习,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玩游戏等,从而感觉到学习难度大,会感到很苦难,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面对考试焦虑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二)情绪问题

稳定、积极良好的情绪不管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主要的负性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情绪失衡等。

大学期间学生因受考试、情感、恋爱和挫折的影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正常心理。

(三)人际关系和适应问题

大学交往相比中学更开放,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交往形式,处于新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大学生,对学生人际交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从高中被动的交往到大学主动交往,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出现焦虑,陷入困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和勇气,不愿意参加一些活动,产生人际关系障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进入大学,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打破旧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平衡状态建立之前会产生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当中。

(四)手机、电脑、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社会的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这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某些大学生当中形成对手机、电脑和网络的依赖综合征,并危害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一是无限制的使用电子产品的产生的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长期的不良的坐姿会得紧追病,另外产期看电子产对眼睛不好。二是学习中表现为:大学生直接从网上查看作业答案,不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大大降低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三是长期依赖电子产品,熬夜刷朋友圈、刷抖音、网络游戏等会打破正产的生活规律,一旦离开就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变化。

(五)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是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父母不能出去上班,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庭收入减少,激化家庭中各种矛盾出现,包括父母争吵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争吵,这种争吵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再加上,延期开学,父母和孩子时间也会出现些问题,长期在家庭矛盾和争吵中的孩子的健康心理容易受到影响。二是由于不能外出,在家上网课的同学,课余用大量时间玩手机看抖音视频等,长期玩手机会成瘾,导致学生自控力下降,作息时间完全会被打破,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长期的玩手机,同学们的愉悦感只来自于手机中的短视频,大量时间的精力被投入到手机上而不是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大部分学校执行封闭式管理,对习惯于自由生活的大学生们很难适应,这种无法适应的状态前期会略少,时间越长越受不了,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2-30
老师们都说大学不是来读书的是来生活的,可是大学生还是摆脱不了巨大的学业压力,有时,他们难以接受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所以,他们可能会出现迷茫、狂躁、自甘堕落等情况。
还有共居包容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曾住校,上大学后,基本上都要住校特别是这两年疫情期间(刚好赶上了疫情,不喜欢住宿舍的我感觉被现实打败了呜呜)和新认识的同学一起生活,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如果碰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室友,大家的生活习惯又不太一样,彼此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有些人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室友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可能会导致悲剧发生。
还有一个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考研和就业相关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有些情况会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
第4个回答  2021-12-29
大学生排在首位的心理问题是抑郁症,学习任务重,专业不对口和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应该是恋爱对象的选择上,是不是足够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