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第七天》对鲜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呢?

如题所述

在余华的众多作品中,对于鲜血的描写场面反复出现,以零度感情将一次次血腥的画面毫不留情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随着余华自己阅历和经历的增长,“血”这一意象也在表达着不断改变的寓意。

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无论是《古典爱情》《现实一种》还是《一九八六年》,作者将那代表着人的生命的鲜血和非理性相联系,将血与暴力、残忍、自私等恶元素紧密结合。“他并非故意用歪曲手法来展示现实,而是真诚地如实地用语言表达出他的内心感觉,在他眼中,通常的现实世界可能是不真实的,欺诈和暴力也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是他对这个世界所感受的真实。”

余华站在先锋作家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鲜血成为暴力与死亡的注解,这一阶段的作品中“血”隐喻着人性中的嗜血、冷血等非理性因素。在余华转型后的作品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更多的是象征着对爱的渴望和珍惜,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执着。

在《第七天》中,“鲜血”依然不止一处地出现在作品中,但很明显的是类似的描写在有所程度地改变和减少。死亡并不一定与鲜血相伴,在此书中只有杨青、张刚、刘梅的死亡和杨飞的出生有关于血的描述。

杨青在浴缸里割腕自杀,“我看着血在水中像鱼一样游动,慢慢扩散,水变得越来越红……”张刚在办公室里被李姓男子用长刀砍向脖子致死,“鲜血喷涌而出”,其他三个前来制伏的警察也“被砍得鲜血淋淋”,李姓男子自己“浑身是血见人就砍”,最终被执行了死刑;刘梅从高楼摔落而死,“留在那个世界里最后的情景是嘴巴和耳朵喷射出鲜血”,飞驰的火车将杨飞的母亲和他身上的脐带硬生生地切断,“女乘务员首先发现我生母下身的鲜血”,文中关于鲜血的描述也就如此。

简单真实,与以往的作品相比,鲜血在这里已经不是主色调,更像是完整故事中的一段普通的描述,只是故事情节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而死后的世界里,余华更是有意回避了鲜血的展现。当刘梅问杨飞当时的自己是否满脸是血,问他看到血了吗,“我犹豫一下,不愿意说那些鲜血”,只说看到牛仔裤崩裂了。

在描写伍超被割肾的过程,这样极易让人联想到鲜血的场面,文中也没有任何鲜血的痕迹,只有“失去知觉”和“阵阵剧痛”这样的字眼。余华自己也曾表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崇高。

这里说的崇高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纵观余华作品中的鲜血描述,渐渐地褪去了残忍自私的内层含义,虽然并没有在文中退场,但开始与温情和悲悯相融合,被着上了暖色调,“血”带来了新生,或是挥别冷漠现实走向温暖的世界,也兴许是另一种重生。

那些作者不愿在文中提及鲜血的部分,是对于以往写作的某种程度上的改变和颠覆,虽然余华的童年是在充斥着暴力的年代度过的,满溢的血让他在写作上无法避免这些记忆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描述,一次次的写作是余华剖析自我和这个社会的思想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的寓意也随之改变和变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5
《第七天》是余华笔下非常知名的一部小说。余华通过描写荒诞的社会现实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献血的描写能够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第2个回答  2022-07-05
这个指的就是说死亡其实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和鲜血相伴的,而鲜血出现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22-07-05
主要是突出了上层建筑的黑暗,也委婉的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对于一些灰色地带,我们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自身的力量太薄弱,难以对付一些庞大的体系,这本小说语言是非常平滑的,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伤感的情感,这就是文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