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持戒算不算二元对立?

1、有不则有是:
若认定杀生为恶,不杀生为善,是否算是二元?

2、是什么推动我的行为:
既无二元,无妄念,那么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还是什么都不做?

个人理解:
1、善恶的本质是什么呢?若从左手这个个体的(二元的)角度来看,左手抚摩右手为善,左手击打右手为恶,若从身体这个整体(一元的)角度来看,身体是了了分明右手的舒服或痛苦,但身体已经明了左右手皆是自己,所以不会有任何的善恶执着。因此,所谓二元是建立在左手、右手迷惑不悟的基础上,当它们悟到双方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时,自然不会再执着于善恶,但左手不会因此而不再抚摩右手,当然更不会因此而故意伤害右手。
2、以上虽然我们修行人知道,但没有亲身证悟,故还需修行,而不是什么都可不做了。比如,我们都知道漂浮在太空中就消除了“上”与“下”这一对二元对待的差别概念了,但这只是在电视中看到图像,不等于亲身体验到,唯有真正到了太空,我们才算是“证悟”到了。这个“证悟”在佛教中有两种方法,一是圣道门,一是净土门。作为末法时期五浊恶世的凡夫,个人觉得还是选择净土法门较为保险,能够在佛力加持下往生西方极乐,从而今生就了脱生死。

附:学佛拜师如何选择上师善知识?——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
拜师如就医,如果恰逢良医,则药到病除;如果碰到的是庸医,非但病痛难以治愈,尚有丧命之忧。而且在佛法看来,即使遇到庸医,也仅仅是此生生命的终结,如果拜到不合格的佛法老师,那么损失的将是生生世世的幸福!因此在选择佛法上师的时候,不能重视名气、地位大小以及徒众的多寡,应该严格依照经论中所提供的上师标准,加以观察和选择。
对于显教大乘上师的标准,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很好的归纳和界定。这就是大乘上师十德:
1.戒律清净
戒律本意是“调伏”的意思,即是调伏狂放不羁的粗野内心,使之柔和慈善。无论上师身份是僧是俗,都要遵守相应的戒律。如果是出家比丘,则要遵守250条比丘戒,如果是在家居士,则要遵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相关戒条。戒律是品德的保证,是高尚情操的最低底限,一个不遵守戒律、肆意妄为的人,是不堪作为佛教大乘上师的。
2.具足禅定
普通凡人的内心,大都狂躁不安,各种妄念,如奔腾的瀑布,难以安静止息,所以世人都将之比喻为“心猿意马”。作为佛教的上师,则必须修习禅定,让内心平稳安定,只有当内心极度寂静,通达一切真理的智慧之日,才会冉冉生起。就如只有平静的湖面,才能映射出清晰的影像。佛陀曾经在《四十二章经》中说过:“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如果能随愿把内心置放一点,则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反观世俗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因此,产生胜义智慧的载体:禅定的获得,也是大乘上师必不可少的条件。
3.具足智慧
佛教被称为“智慧的宗教”,说明佛教是崇尚知识、注重智慧的宗教,因此智慧的具足,也是大乘上师的必须条件。在佛教中,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分别思维的世俗智慧,一种是无分别思维的现观直觉智慧,后者必须在有禅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里所要求的智慧是指前者,即能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知识含量以及理论素质等。
4.德才超胜
这是说上师的品德、学识等一定要高出弟子,如果上师的德才比自己还低,则没有跟他学习的必要。在《亲友书》中说:“拜低劣者为师,结果是自己跟着堕落;拜相等者为师,自己毫无进步;只有拜高尚者为师,才能有所裨益。因此应该拜德才超胜者为师。”正如世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5.勤奋努力
这条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上师自己要勤奋修持、努力实践。佛法不同于世间知识,不能光说不做,必须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大乘上师自己要精勤修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二是上师要勤于教导,奋于利众。以佛法、善行敦促弟子,诲人不倦。
6.学识广博
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过:“即使是大菩萨,如果不学习五明知识,也难以成佛!”因此无论是自修还是育人,上师都要掌握五明知识,尤其是内明:佛教三藏法典的知识。
佛教的三藏典籍,约八千余卷,可谓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加上佛经原典都是佛陀应当时弟子根基的散说,又有了义与不了义等区别。因此,不掌握佛教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原则,很难正确认识佛教教义。只有通达了“深观”以及“广行”的各种教法,才能毫无错谬地解释佛经。因而在藏传佛教的传统教育中,都是先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以及《俱舍》等五部经学。
7.通达“真实”
这里的“真实”是指佛教中独有的“无我正见”:人无我和法无我,也是区分佛教和非佛教的四法印之一:“诸法无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教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各种条件聚合的存在,他们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本质。比如水,当温度等条件产生变化的时候,他们的存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作用也跟着产生变化。虽然水没有固定的独立不变存在本质,但水有水的作用,冰有冰的作用,丝毫不会紊乱,这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学说,也是佛教最高的哲学:无我哲学。这里的“我”并非你我他的我,而是指事物独立不变的本质,佛教不承认这种独立不变本质的存在,所以称为“无我”、“空”。这是从观察真理、胜义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世俗谛、现象角度来说,佛教也承认世俗的我与事物都存在,不了解佛教者总说佛教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是对无我哲学的最大误解(有关无我空性方面的详细解说,请参看《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菩提道次第广论·观章直解》一书)。
但在佛教哲学中,对于无我的讲解有四家学说,小乘两家是有部和经部,大乘两家是唯识和中观。其中以中观为最高思想。作为大乘显教的上师,最好能够直觉现证这中观空性,最起码也要在理论上通达。因为无我空性是彻底斩断轮回绳索的利刃,若不具此,自己尚且无法脱离轮回,如何有资格教导弟子呢?
8.爱心育人
慈悲爱心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良好素养,特别是学习大乘佛教者,更是应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菩提慈悲爱心。作为大乘佛法的上师,自然要有慈悲爱心。如果缺乏了慈悲爱心,那么讲授佛法、授徒育人都成为牟取名利的工具,就会出现贪财卖法,穷人学不到佛法的可悲局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佛法的上师,还是世俗的教师,都应该以育人为己任,不看重弟子、学生的出身贫富,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特别是大乘显教的上师,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忘我地教育弟子。就象西藏一位嘎当派的大师慬哦瓦所说那样:“虽然我讲说了很多佛法,但从未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因为众生都还在苦恼当中!”
9.具备耐心
由于人的先天智力、生存环境、思想素质以及习性喜好等不同,接受佛法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作为上师应该具备授课的耐心。对于根器好的弟子固然能欣然传授,但对于智能低劣的弟子同样应该具备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耐心。如果不具备耐心教导这个优秀的品质,下根弟子也很难从上师这里得到良好的教育。
10.善于解说、教导有方
这是说上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语言和逻辑思维功底,能根据弟子的根基情况,因材施教,巧妙地把佛法的义理传授给他们。上师自身虽然具备多种功德,但如果不善于传授,弟子同样无法得到良好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0
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持戒的确是二元对立!因为善恶是对立的,持五戒就是执着在善的一边,有执着就离不开六道轮回。佛菩萨的境界是离开一切分别对立,恶的一边要离开,善的一边也要离开,这叫两边不执。五戒十善修的再好,你还是执着在善的一边,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只能得人天福报。要想脱离六道轮回,必须破执着。
凡夫总是有执着,要么执着在善的一边,要么执着在恶的一边,所以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可见,破执着并非易事。故佛菩萨教导初学“择善固执”!因为执着善来生可以得善报,如果执着恶来生得恶报就苦了。并且持戒与性德相应,是朝着出离的方向前进的。
要破执着须善知识指引,开般若智慧。所以学佛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真正的善知识,他讲的就是教你两边不执。你能百分之百听老师的话,才有一个出离的指望。
你问接下来该怎么做?听你的老师就可以了!老师让你做的,你一定要做。老师不让你做的,决定不做。当然选择老师你要选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7
有些人会说要消除二元对立,这种说法有前提,如果缺乏对佛教教理完整的认识,百分之百会造成误解。有时候二元是另有所指,并不意味着相对的东西就是二元对立。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要迷信消除二元对立,不要在九九表还背不熟的时候去做微积分。追问

谨遵教诲。

第3个回答  2015-09-17
凡你所想都是妄想!善都不为,必堕恶道,长劫受苦!那时地狱之苦现前,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你还有精神想这两个!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不努力修行,不老实念佛,求生极乐!在这五浊末法,吾等障重慧浅之辈,再无出路,死必堕三途,长劫受苦,岂不哀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着拿摩追问

“凡我所想”也包括“求真”的想法?何等动机可称为修行的合理正念?
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善道,何为恶道?善恶从何而来,又由谁来定?
常驻地狱为苦,常驻天堂就不会厌倦?
我起步较晚,根性较差,悟性较低,愿闻其详。

追答

先去念100万佛号!礼佛10万!即会有人回答你!

追问

谨遵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