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高考是在浪费资源吗?

潘喜梅阿姨年龄已经达到了54岁,这在高考的考场上着实很罕见,除了“钉子户”梁实之外,“高十”考生唐尚珺已经是“大龄”考生。他们每次出现在考场上总会格外引人注目。

个人认为,大龄参加高考不应该认定为是在浪费资源。国家从2001年就取消了高考对年龄上的限制要求,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高考要求的人都是可以参加高考的,而没有最高年龄上的限制。

高考一向是被认为可以改变命运的分水岭。一旦通过参加高考考上大学,那么就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从此有了目标和方向,大学生的身份那就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也是找一份体面工作的通关卡,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都是跟脑力劳动相关的工作,不仅社会地位普遍高于体力劳动者,也是在收入待遇上也是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的现实,才让人们对高考的认识上升到空前的高度,每年一度的高考也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于是社会上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群体现象:大龄高考生。也不知从哪一年起,就不断有新闻报道出来,某某大龄考生今年已经是第几次参加高考了。

曾23次参加高考的梁实53岁还在坚持

虽然分数没有上线,或者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继续备战来年的高考。这种本来就存在争议的人物自然就会受到关注,受到舆论的评价,有羡慕的,有点赞支持的,更多的则是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在浪费青春,浪费资源,已经屡考不中了,该干点啥就干点啥吧。何必非得一根筋参加高考不可呢,干点啥不比这样强,要是能考上大学早该考上了。

其实看似大家说的有道理,也是为他们好,但是不要忘了,你不是他们,他们也不是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你觉得人家浪费资源,可是人家这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好吗。人的追求不同只要人家在努力我们就没必要说三道四,指责人家的高考行为,毕竟这就是人家定的人生目标之一。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时候,别人也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你是会继续坚持,还是会受到打击影响选择放弃呢?恐怕你也是会跟他们一样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在你心中认为,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就算不会实现,也会认为我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有什么错。这样一想,也就理解了这些大龄高考生,人家也是在追求自己的高考梦想,他们又何错之有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7

不算,在正常的合法合规下,又没有违反道德,人家是正常考上去的,怎么能说成“浪费资源”了?难道一个人追求梦想也有错吗?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每一位愿意学习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试想有多少人在老年阶段还愿意去谦虚地以学生的身份自处?

大龄高考是在浪费资源吗 怎样看待大龄高考

不说老年阶段,哪怕是很多人正当壮年,是不是在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心思或时间去涉猎一门新的学科知识了?如果说中年时期,大家为了生活而奔忙,为了教养孩子牺牲了时间,那在老年时代有了自由,为什么不能去接受教育呢?

关于占用社会资源的问题,就业并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至少不是唯一目的。因此不能说没有就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就是占用社会资源吧。那这么80%的人就业,都没有坚持大学所学的专业,那这些人大学四年不是都占用社会资源了吗?退休老人还敢于挑战自我,追求个人理想,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激励人的事迹能鼓励到每一个人,所以是有价值的。

无知的本质是薄情,而求知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责任感。每一个主动求知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怎样看待大龄高考
大龄能读书,还读的好,正是珍惜资源的一种体现,年纪轻轻考不过大龄,机会给他们才是浪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能否认,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有梦想。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但回归现实,应该清楚,成功的前提是找准努力的方向。

一次考不过可能是准备不充分;二次不过也可能是运气不佳;但第三次考不过就应该反思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推崇“勤能补拙”,只要你足够勤奋,不断地反复练习,那么就会取得成功,很多历史人物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可是却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大龄高考是在浪费资源吗 怎样看待大龄高考

孔子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一味执着于高考并不可取。找准努力的方向,才能一展所长。

第2个回答  2022-09-17

我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每一位愿意学习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说浪费了教育资源,占用高校名额的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也无从谈起。国家很早就取消了高考25岁的年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可以参加高考,等于把大学的门向中老年人敞开了。

试想有多少人在老年阶段还愿意去谦虚地以学生的身份自处?不说老年阶段,哪怕是很多人正当壮年,是不是在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心思或时间去涉猎一门新的学科知识了?

如果说中年时期,大家为了生活而奔忙,为了教养孩子牺牲了时间,那在老年时代有了自由,为什么不能去接受教育呢?

就业并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至少不是唯一目的。因此不能说没有就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就是占用社会资源吧。

退休老人还敢于挑战自我,追求个人理想,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激励人的事迹能鼓励到每一个人,所以是有价值的。

无知的本质是薄情,而求知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责任感。每一个主动求知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人生路上,求学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型社会,学习也不分年龄大小。

第3个回答  2022-09-17

我个人觉得不是。

大龄高考生他们并不是想有大学文凭好找工作,只是为了一方面满足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个心愿,感觉当年没能上大学是遗憾,现在想要圆梦。



另外就是也可以鼓励现在学习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看到那么大年龄的人都能努力学习考试自己更应该努力

那些执着追梦的人,我们应该敬佩。而不是去质疑他们浪费资源。

考试是公平的,机会是均等的,他们完全是凭自己能力,并没有采取非正常手段,因此,也没抢占他人机会。作为年轻人,机会应该凭自己努力争取,怎么能等别人来让的?与其站在这里质疑大龄高生抢了自己的资源,还不如静下心来,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来的实惠。

这些大龄高考生,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踏进考场,都是在用自身行动告诉世人——高考是人生大考,但并非不能重来。当下,“一考定终身”一去不复返,每个人根据自身处境,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即便半路返回重走高考老路,也理应被尊重。

那些不赞同执着高考这条路,建议另辟蹊径的声音,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言。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机制越来越多元,反对“唯学历论”渐成共识,更多人不再视高考为人生唯一出路。这都是值得欣喜的变化。

若问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估计每个人经历不一,想必得到的答案也难以趋同。


今年55岁的高考生梁实第26次参加高考,虽然还没等到川大的录取通知书,就收获了“高考钉子户”的称号,但他通过年复一年努力复习参加高考来追求自己的“川大梦”,又有何指摘呢?

再像《大龄高考生:重新起跑的“少年”》这篇报道中的菲菲,去年刚从一所211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却想改换人生赛道——学医。然而,隔行如隔山,不经系统学习难以实现,而这座山她选择通过再次高考来跨越。今年夏天,已经目标笃定的她,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是为自己争取重新选择的机会。无论能否考上医科大学,都要佩服她的勇气,她已尽力弥补了遗憾。

不同于高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偏好,这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活力的来源。当社会能容纳个体差异,鼓励选择的多样性,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莫不受惠于此。

第4个回答  2022-09-17

大龄高考在我看来,不过用自己的青春和勤奋,在验证在奔向理想的路上,我从不言放弃这一信条!至于说浪费了资源,既然高考没有年龄限制,人家就在使用自己的高考权利,也就谈不上浪费谁的资源。

无论之前的唐尚珺还是今天的潘喜梅,或者钉子户梁实,他们之所以数度参加高考,无非在圆自己一个大学梦,这点无可厚非。每个求学向上的人,都知道大学是一个知识的学府,智慧的天堂,这里你接触高端的思想,这里你脱胎换骨。虽然,我们说的这些大龄高考生都已经不年轻了,可是他们心中仍旧有一个年轻人有的向上之心,求学之梦,为何说他们浪费资源呢?话说,他们难道只能按部就班工作,求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吗?他们就没有提升自己的资格,没有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的权利吗?

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从来不缺乏大龄考生,蒲松龄一直就在考试的路上,曾国藩考了六次才中举,谁敢说他们是浪费资源了?当然啦,您说,不高考,人才还是人才,可是我要说,这是他们的权利,和他们是不是人才两回事。

一个宽容的社会,就要允许大龄考生,就要让有梦的人圆梦,不限于他的年龄。外国很多几十岁了还去读大学的,很正常。而话说,把资源都给年轻人,他们就一定好好珍惜吗?未必!所以,出点大龄考生反倒是好事,让年轻人知道,你不好好学习,大你二十岁的人都可以碾压你,更刺激了年轻人向上之心,不好吗?所以,一个宽容的社会,就要允许大龄考生,就要把资源给那些愿意为一个理想努力奋斗的人,而不是在乎他的年龄。

最后,我为这些大龄考生的勇气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