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与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认为,汉斯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住的话是要受到惩罚的,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为了不让老师批评自己。
阶段二:相对功利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在评定行为的好坏时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如“你帮我,我也帮你”是他们的指导思想。
2.习俗水平(9岁-16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阶段一: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与认可。他们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他们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不这样做,妻子死了,别人都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阶段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会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他们会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混乱。如某同学认为他的同桌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是违反校规校纪的,所以向老师报告。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到达后习俗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照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个人财产的所有权。
阶段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普遍伦理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重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能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0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六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8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认为受到赞扬就是对的,收到惩罚就是错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道德价值判断来自于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道德价值观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同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能少数人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