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和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如题所述

“无父文本”与“女性家长”
——男权语境中“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分析

摘要:唐人蒋防所作的《霍小玉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篇凄美而又经典的爱情悲剧小说。本文从“无父文本”,“女性家长”以及霍小玉和李益的爱情过程等角度,试图分析男权语境下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霍小玉传》 男权语境 女性家长 爱情悲剧

唐人蒋防所作的《霍小玉传》,是一篇凄美而又经典的爱情悲剧小说。明朝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曾经这样评价:“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①的确,在众多描写爱情的唐传奇中,这篇显得很有思想光辉以及艺术感染力,在今天的人读来,还是很有味道。参看了一些前人对此作品的阐释,发现比较多地集中在对其思想内容的表述上。于是,经过阐释之后的主题众多: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是唐朝牛李党争的产物,也有人把它当作攻击当时门阀制度的产物,还有人认为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社会,对贪图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这篇传奇是这样评价的:“作者成功塑造了霍小玉这个光辉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对封建社会提出有力的抗议;同时,又对当时热衷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无情地揭开他们卑污的灵魂。这篇小说也《李娃传》一样,都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发起攻击,指出封建门阀制度是造成爱情悲剧最直接的凶手。”② 而我本人在阅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更多的是纯粹从文本来角度来解读。我比较赞成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优劣,应更多地注重其艺术价值。
经过对小说的仔细阅读,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故事发生在宗法观念强烈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里面却没有父亲形象的出现,反而将母亲形象推到了一个封建女家长的位置。另一方面,我觉得在这场爱情中,霍小玉明显处于人格的高处,相对来说,李益明显就处于人格的弱处。于是,我将此看成是这部《霍小玉传》中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尽管如此,在一个男权的语境下,霍小玉最终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她坚贞的爱情,造成了一场令人叹惋的爱情悲剧。

一、首先从“无父文本”谈起
《霍小玉传》中从开头媒婆鲍十一娘口中透露霍小玉的父亲霍王已薨,而小说中也未提及李益的父亲,只有其母亲太夫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无父文本”。
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宗法社会,是非常注意父权的。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尊阳贬阴、“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传统宗法体制里,‘丈夫’一词的意义一向拥有高度权威性。《说文解字》记载:‘夫,丈夫也。’注文曰:从一大则天,从大一则夫。于此见人与天同也。”③这种儒家的伦理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礼制中君臣父子的秩序主从,促使家庭中的男性家长,享有绝对主体的威严,把男性几乎提高到了与天同等的地位。
作品中却缺少了父亲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意味着什么呢?是说明唐朝时社会风气开放自由,女性已经不再卑微,女性地位已上升到男性之前了吗?翻阅了陈东原先生编《中国妇女生活史》,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唐代虽然社会相对宽松,但毕竟仍就是宗法社会,脱不了礼教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男尊女卑一类。故妇女也不可能取得如何崇高的地位。这里面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妓女了。“唐代官妓最盛,文人墨客,进士新贵,多以风流相高,皇帝且多出外作狎邪游者。”④ “唐诗最盛,妓女中能诗者尤其多因为更为一般文人所倾倒:良家妇女的诗什,流传反倒很少。这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娼妓的思想与精神是自由的,解放的,流动的,而良家妇女的精神和她的身体一样,是拘束的,羞涩的,桎梏于礼教的,所以没有什么真情也就不能做什么真情流露的诗了。”⑤ 由此看出,妓女虽然大部分处境艰难,因为出于社会的特殊阶层反倒较少地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而霍小玉之为妓女,是因为父亲霍王的薨逝,她作为霍王庶出而被赶出家门,接着又沦为妓女。从这一点上说,作者没有在这个传奇中设置父亲的角色,可能是考虑到霍小玉的身份设置。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霍小玉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在她身上体现了更多的至情至性,且不受拘束。
而李益父亲的不在场,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李益母亲作为老夫人的威力,另一方面印证了李益,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父亲作为其强大的精神榜样,而缺少阳刚之气。在爱情面前懦弱无能,有所诺言却无所作为;在封建家长面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毫不坚持自己的主见。
如此,霍小玉父亲的去世,并没有击垮霍小玉,反使她更加勇敢随性地追求自己的爱,并且坚贞不屈,痴情到底。而李益父亲的不在场,使得李益似乎总是缺乏一种男性刚强的气质,始乱终弃,只知风流不懂爱情,薄情儿终负了痴情女子。两相一对比,奠定了此爱情悲剧的基础。

二、再看“女性家长”的凸现
鲍十一娘是本传奇出现的第一个女性长辈形象,要是没有这位媒人,也许小玉和李益就不会遇见、相爱、相伴到最后的生死两相诀。李益“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托媒于鲍十一娘。而鲍果然觅得“一仙人,谪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可见这个中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鲍十一娘何许人也呢?“故薛驸马家青衣也”,后“折券从良”,可见其身份的独立性,不失为封建社会女子自身主体性的一种有力体现。
再看霍小玉的母亲净持,作为已故霍王的宠妾,“年可四十余,绰约多姿,谈笑甚媚”,不仅如此,她对于女儿的情感是多少的通情达理,真是慈母的典范。小玉与李益的第一次见面,不仅得力于鲍十一娘的介绍,也要归功于净持的竭力搓和。在小玉见到李益前,是净持作为母亲先审视了一番李益,认为其“才调风流,仪容雅秀”之后才让女儿出来相见,可见其心细又爱女。净持虽不像《莺莺传》中的崔母那样以强悍示人,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慈母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最具家长味道的大概要数李益的母亲太夫人了。书中写道,李益“未至家日,太夫人已与商量表妹卢氏,言约已定。太夫人素严毅,生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便有近期。”⑥虽说是商量,但语气已经是坚不可摧,“言约已定”。怪不得说她是“素严毅”,以至于“生逡巡不敢辞让”。真是强硬的母亲。可以说,在太夫人身上,体现了很多类似男性家长的威严,丝毫不可侵犯。“唐初婚姻犹重门第,南北朝时之望族,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这时乃称望族,不与卑姓为婚。”⑦太夫人是个理智的人,她深知“生家素贫,事须求贷”,而“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不能简单地说,她是个很势利的人,作为一家之长,她要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生息。她要李益娶名门望族之女,她的门第观念带有了浓厚的宗法社会印记,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她遵循传统规范办事,强迫似的要李益答应这门亲事,主体性地位十分突出。所以,她即使是一个女性家长,由于她是坚决维护宗法制度的,在作品中被赋予了强大的家长力量。在这部传奇涉及的女性家长中,不管是行事风格还是最终决定权的,太夫人最有力量。

三、从整个爱情过程看
我觉得霍小玉和李益的整个爱情过程是最能从本质上体现阴盛阳衰的。霍小玉大胆寻求自己倾心爱慕的人,不顾世俗观念的束缚,并且痴情至死不渝。而李益爱而不忠,毫无主见,一再负心于小玉。首先从人格上讲,小玉就高于李益。
从追求目标来说,小玉“不邀财货,但慕风流”,且她本身“资质穠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释”;而李益“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又自称“鄙夫重色”。小玉超越了金钱地位等世俗东西,而看重人的才气格调,与一般的娼家是很不同的,只有碰到了心中爱慕的才子才肯以身相许。
从爱情理想来看,霍小玉追求的是“至情”境界,李益却不折不扣地走了负心路线。在小玉清醒地意识到二人婚姻无望的时候,她勇敢而真诚地提出了八年短愿:妾年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⑧有人认为这是“委曲求全”,也有人认为是“自我牺牲”。这些观点固然不错,亦是文本应有之意,但立足当代文化角度重新审视之,这样理解似乎过于消极了。这是她爱情理想的个性化表述,是她重感情世界轻现实生活的个人选择,是对婚姻的超越,是她“至情”的突出表现。试想如果不是其爱情理想的高脱,怎么能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决定,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生命时间来完成一段注定消逝的爱情?李益的登科授官,将霍小玉推到爱情与现实的尖锐矛盾面前,她没有考虑其他,她的中心就是爱情,所以她就单纯地从爱情出发,做出了这么一个八年之愿。在爱情与婚姻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封建社会的现实对于她来说是残酷的,在强势的男权社会,她的选择出于无可奈何,但也更加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崇高追求。而李益呢,在太夫人的威迫下,还是负约于小玉,并且最终负心于小玉。
从过程中的几次对话看, 小玉始终磊落坦荡,而李益则言行不一。在一次中宵之夜极其欢爱的时候,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⑨面对此情此景,生当即表示“誓不相舍”。 在李益要参加科考的时候,小玉已经意识到分离的必然,可她还是提出了八年之愿,这时的李益“且愧且感”,表示“皎日之誓,死生以之”。可事实上呢,他一旦离开,就答应了母亲安排的亲事不说,还辜负了小玉的八月之约。他难道不知道,痴情的小玉会因此而惶恐不安,等待无望之际找寻不已。即使不能赴约,派个人通知总不难吧。可他都没做。直到他来长安迎娶卢氏,和小玉近在咫尺了,还不肯前往一见忧思成疾的昔日爱人。总算有个黄衫侠士看不下去了,把李益劫持到小玉面前,这时的小玉已奄奄一息。她质问李益:“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従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⑩到这里,霍小玉的爱情已经走到了极致,而李益也将自己负心的面目暴露得无遗。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两人语言的交流,事情的演变,小玉至始至终地执着于爱情,而李益则口是心非,行动更是一步步偏离曾经的海誓山盟。对比之下,霍小玉的人性美、感性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李益的懦弱无能负心的形象也慢慢呈现。

《霍小玉传》最终的结局是霍小玉殉情而亡,李益还好好地活在世上。尽管大概因为自觉愧对小玉,他过着“妻妾终日不安”的恐怖生活。从整个过程来看,这部传奇里的女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人公霍小玉的形象,完全超越了李益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现了一种“阴盛阳衰”的现象。作者设置了“无父文本”,尤其还凸显了“女性家长”的存在,但这种凸显,其实是在男权语境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异化处理。太夫人的强硬,俨然使她成为了李益父亲似的形象。而且从结局上看,似乎女子最终还是被淹没了,无法彰显其伟大崇高的地方。当然在读者心理,有可能霍小玉的形象十分得光辉灿烂,乃难得的一个至情至性的刚烈女子。而在《霍小玉传》这部以女子姓名命名的书中,小玉的结局还是悲剧性的。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女子在各种各样的束缚里,依旧处于失语的状态,男权太强势了,于是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作者似乎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可贵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男权语境中一个高于男性的可爱至情女子的形象——霍小玉。

注释:
①②⑥⑧⑨⑩《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内部参考资料,1978年版,第27页,第27页,第21页,第21页,第20页,第23页。
③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④⑤⑦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第98页,第91页。
参考文献:
[1] 方坚铭,作为爱情悲剧和攻击型传奇作品的《霍小玉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关四平,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文学遗产,2005年04期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1
感情很好啊 但是悲剧得根源就是现实 无奈得现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