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

在孩子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

你好,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人比较大的命题。我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我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吧。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妈妈的生活中就被这小家伙闯入了。所有都对他无比的疼爱,因为他还是一个婴儿,一个没有任何生存本领的人。他的唯一本领就是哭和笑,这是他唯一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手段。这个时间段我们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爱,将自己的一切爱都给了他,只一样,他能健康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接触他身边陌生的环境,他对一切产生了好奇,虽然他的步伐僵硬,动作缓慢,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去探索世界。这个时间的爸爸妈妈是看管式的爱,照顾自己的孩子不要受伤,但不要干预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要帮助他理解他所看到的东西,多用语言去引导他。

减减的孩子长大了,会说话了,懂得东西多了,开始接触更多的外部世界,开始上幼儿园,交朋友,开始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时间的爸爸妈妈要进行宽松的爱。不要束缚孩子爱玩的天性,因为这个时间不要啊,以后就更没时间玩了。

等孩子长大了,上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以后上班结婚生子,我们做父母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或事伙伴,这个时间他开始逐渐独立,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过多干预他的生活,应该更像是朋友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4

我想说的是给孩子适宜的爱.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以及忽视幼儿自身发展需求等现象.那么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耳熟能详, 甚至被各种与儿童有关的商品拿去当成了广告语.这句话最早的原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的.但如今,这句口号的提出者表示,人们误读了他的本意.时隔多年之后,韦钰不得不站出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 这绝对是个误区."他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二、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注重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解读《指南》强调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忽视或轻视学习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学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业学习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等观点,在今天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认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而对学习品质,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家长对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指南》明确提出: "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爱学、会学、主动、坚持、专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活跃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品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信赖、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为孩子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大部分父母认为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或者即使意识到关注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却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发展、有个性且同时需要人照顾的个体.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新变化时束手无策。

四、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以为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把孩子彻底交给社会辅导结构,交由别人代尽父母责任; 有的家长以为学习就是一切,从不和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把父子、 母子关系弄成了师生关系; 有的家长自己在家吃喝闲聊,搓麻将玩游戏,却让孩子埋头写作业……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在心智、情感、学习和爱好等方面肯定会存在问题的。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可以不做孩子学习上的家庭教师,也不必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丰足.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拿出一点点时间,尽可能给孩子一些陪伴: 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安静地读一些书、写一些文字; 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电视里的故事和社会上的新闻; 孩子痛苦的时候,家长要给他一些安慰和指导; 孩子高兴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分享他的快乐……甚至,家长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安静地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他,陪着他,聆听他,欣赏他,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爱. 所以家长回家以后,要把时间交给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第2个回答  2021-07-24

无私无疆的亲情之爱。在孩子的教育中,作为父母要用一颗慈爱之心,给予孩子以无私和无微不至的爱,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和呵护,是不讲任何回报的大爱。

坚持原则的适宜之爱。在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坚持原则,切不可不分是非黑白,一味地溺爱,否则就不是疼爱,而是伤害,会使孩子是非不分,刁蛮任性,尤其是道德品质较差,从而不可能健康成长为有用人才的。

把握分寸的适度之爱。孩子的成长过程可分为好几个阶段,比如婴幼儿期、幼儿园和小学期、中学期、大学及成人期等等,我们一定要学会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爱的方式方法,从而能够让孩子茁壮成长,成人成才。

第3个回答  2021-07-24

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

如何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诉说传递爱,并被爱滋养?看看这些家庭教育案例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家长们不妨仔细读读,同时听听专家的点评。

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

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

第4个回答  2021-07-24
这个应该没有千篇一律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根据他们的脾气秉性,采取最合适的方法,也就是最适宜的爱。根据孩子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最好的天使。相信他们都会成长的很好。实事求是,不过度追求与周围的攀比,活好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既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怜自艾。有问题解决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要不管,更不要夸大。3适宜的爱来源于正确的观念很多家长不理解,什么叫作适宜的爱。他们认为,把最好的给孩子就是爱他们。他们不知道,爱分很多种。帮助他们,只是爱他们的其中一种表现而已。爱,可以是信任,可以是理解,可以是沟通,可以是真诚。这些都是爱。爱孩子,不仅仅是爱他自己,更要爱他们所喜爱的东西。这样,孩子和家长之间不会有隔阂,才会更加亲密。而有时候,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事事都由家长替他们做,往往失去了自己做事的机会,容易出现动作发展不协调、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还会使其能力低下,自卑退缩。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尝试,做得慢、做得不对,都不要着急。只要家长放手,孩子就会从依赖家长变为依赖自己,在做事中建立自信。现在的孩子身上承载着家长太多的期待,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乃至疲惫、焦虑。,他们的天性是玩耍、游戏,可是,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每天都给他们施加压力,现在,几岁的小孩子,几乎就开始被迫学乐器、舞蹈、美术、围棋……虽然说,“艺多不压身”,但是,也有一句古话,叫作“教之道,贵以专”。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顺其自然;要无条件地关爱孩子,不要附带功利的筹码,让他们能够轻松、无负担地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