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具有不均衡性。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因为初生儿离开母体来到人世间这一新的环境中,产生了个体与外在环境的极大不适应,必须急速发展才可使个体与客观世界逐渐适应,逐渐平衡。儿童大脑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不均衡同儿童意识的萌发、认识客观世界的急切需求以及智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扩展资料:

儿童身心发展要求规定:

1、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

2、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或认知过程。

3、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身心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顺序是客观存在,儿童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身体的发展是按“首尾法则和近远法则”进行着。即由头部到躯干和四肢,从中心向全身边缘的顺序发展着。初生儿的头部很大,同身体与四肢不成比例,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就渐趋于平衡。顺序性反映了机体的成熟过程。大脑的成熟过程又制约着心理的发展顺序。人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到知觉,思维则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也是从一般的喜、怒、哀、惧等初级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发展,在一定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时期,往往反映出一些新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发展在量的增长过程中,产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根据这些特点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确定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普遍的与典型的特点,这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突变。这些特点与前后阶段既有差别性,又有连续性,构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儿童从初生到青少年的发展,一般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乳儿期(1周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第2个回答  2018-03-25
提到关键期(关键期包括敏感期、最佳期、危机期),就是不平衡性。
第3个回答  2012-07-27
B,不均衡性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5
有些选的A,有的选的B。。我也不知道到底选什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基础核心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1、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BC
所以正确答案还是选B。。。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