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几道数学题(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用六年级的思维解)

1.学校把10.5立方米的黄沙铺在一个长6米,宽3.5米的长方体沙坑里,可以铺多厚?(用方程解)
2.有一个花坛,高0.5米,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厚度是0.3米,中间填满泥土。
(1)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2)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泥土?
8.狂名小学修筑一条长60米,宽12,米的直跑道。先铺上0.3米厚的的三合土,再铺上0.03米厚的塑胶。需要三合土和塑胶各多少立方米?
9.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国庆节之后就要交了,帮帮忙吧!

1.学校把10.5立方米的黄沙铺在一个长6米,宽3.5米的长方体沙坑里,可以铺多厚?(用方程解)
设可以铺x米厚
6×3.5×x=10.5
21x=10.5
x=0.5

2.有一个花坛,高0.5米,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厚度是0.3米,中间填满泥土。
(1)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1.3×1.3×0.5=0.845立方米

(2)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泥土?
(1.3-0.3)×(1.3-0.3)×0.5=0.5立方米

8.狂名小学修筑一条长60米,宽12,米的直跑道。先铺上0.3米厚的的三合土,再铺上0.03米厚的塑胶。需要三合土和塑胶各多少立方米?
需要三合土
60×12×0.3=216立方米
需要塑胶
60×12×0.03=21.6立方米

9.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
56÷2=28厘米
正方体的棱长(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是
28÷4=7厘米
长方体高是
7-2=5厘米
长方体的体积是
7×7×5=245立方厘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2
1.解:设可以铺X米厚。
6*3.5*X=10.5
21X=10.5
X=0.5
答:可以铺0.5米厚。
分析:等于知道体积、长和宽,求高

2.(1)1.3*1.3=1.69(平方米)
分析:此题求的是占地面积,也就是底面积

8.需要三合土:
60*12*0.3=216(立方米)
需要塑胶:
60*12*0.03=21.6(立方米)
分析:等于是知道长、宽、高求面积

9.长方体的长:56/4/2=7(cm)
体积:7*7*(7-2)=245(立方厘米)
分析:如果高增加2cm,就变成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从这句话得知,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高比长少2cm。通过增加的部分的表面积,我们可以求出长(把增加的2cm的部分看成是一个长方体,表面积=长*宽*6。但是这里指牵涉到4个面,所以只除以4),知道了长,也就知道了宽和高,就可以求出体积了
第2个回答  2019-11-08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客观情况也确实存在部分习题所取素材与生活不太贴近,使小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二是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三是高年级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分析的不够,他们都是看到这几个数字就直接按以前学过的去做,根本就没有分析这题是不是跟以前的一样还是不一样,尤其对单位“1”的量分析的很不好,分析题就是看一遍,就拿起数字做,于是很可能里面就有陷阱。但是他们缺乏分析问题的耐心和仔细,我觉得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还有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而应该是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 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写很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并选择自己最喜欢最优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探讨各种不同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的特征,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一反三。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第3个回答  2008-10-02
其实都不难。
1.设可以铺x米厚。
再根据体积计算公式列方程式。
6×3.5×x=10.5
解出x=0.5
2.画个图就明白了
1.3×1.3×0.5,(1.3-0.3×2)×(1.3-3×2)×0.5
8.60×12×0.3,60×12×0.03
9.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6x^2-2x^2-4x*(x-2)=56
求出x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