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答: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第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扩展资料
课程文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第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目标、
3、改革理念、
4、改革的内容
1、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 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 也正 改变着教育
(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 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们需要树立新 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 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 改革是必然选择。b5E2RGbCAP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 发展。
二、国内背景
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
① 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 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③ 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 材多样化发展。
④ 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 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
1) 教育观念滞后, 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应
2)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 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
4) 课程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 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p1EanqFDPw
5) 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 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 忽视学 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DXDiTa9E3d
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 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
(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
(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
(4)基础教育的滞后
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TCrpUDGiT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5PCzVD7HxA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jLBHrnAILg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 整合设置 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 择性。xHAQX74J0X
(3)改变课程内容 “繁、 难、 偏、 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社工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合作的能力。LDAYtRyKfE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状况, 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Zzz6ZB2Ltk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赠卡给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dvzfvkwMI1
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改革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的可信理念是 “一切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如下: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论。这一理论
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的科学体系进 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 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 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 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 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rqyn14ZNXI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 的方向发展。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 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 师的个人发展需要。EmxvxOtOco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 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加以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 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医学生在课堂教 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 。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 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来进行评价。SixE2yXPq5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的变革
(1)课程标准变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幼儿园教育: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坚持保教结合和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庭社区联系密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保护好 奇心,启发求知欲,促进全面发展6ewMyirQFL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本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 让绝大多数学 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要求, 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着眼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kavU42VRUs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该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有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 机会,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y6v3ALoS89
(2)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法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课程结构的变革
课程结构的 表格
整合九年一贯的
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
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 置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 为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服务
(2)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 发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 教师
(3)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必要也要求教 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学习方式的变革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1)
主动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时间、 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的。
2)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 i ,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研究 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的 一种学习方法。M2ub6vSTnP
3)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0YujCfmUCw
(2)新课程下学习的特点
5.课程评价机制的变革
主动性 自主性是现 代学习的首 要特征
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在 学习方式的核 心特征
独特性 尊重每一位学生 的独特个性和具
体生活
体验性 1、强调身体习惯
参与
2、、 重视直接经验
问题性 1、通过问题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 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
2、 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的过
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6.课程管理的变革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活动图片
立即领取
VIP教育大礼包
热门小说免费读
精品课程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公务员遴选案例分析重点
¥98¥198
弘利遴选
2课节
耶鲁大学公开课:资本主义的成功、危机和改革(11-21集)
¥260
德鲁克管理课堂
11课节
耶鲁大学公开课:资本主义的成功、危机和改革(1-10集)
¥260
德鲁克管理课堂
10课节
相关推荐文档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改革.ppt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好评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热门
2018年我国税制改革重点任务及其影响分析 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发展历程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2019年教育文档
2019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ppt
2019年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超越-2019年精
第2个回答  2020-10-20
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种形势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组织学术力量,充分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经验,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其次,组织专家有重点地考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与评估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寻求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结合点。
第三,借鉴的经验涉及各个方面,如各国普遍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等。
第四,新课程特别重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问题,如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在课程结构上,表现为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小学设置综合课程,初中拥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套计划,并充分考虑学科研究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叙述上,保留一定的差异。在课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等等。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5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改革。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于课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由于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课程分化的传统,导致教师的行为具有“个人专业主义”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以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并建立合作的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倡导与学生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首先应知道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也是课程改革或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校课程的决策人之一,而不是一个“局外人”;其次应了解新课程倡导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学校或媒体都有义务告诉家长,他们的小孩在学校学些什么,怎样评价,以便家长可以做出决策或提供建议;第三应通过观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需要、对学校或学习的态度以及素质报告单来评价学校课程的质量,并与学校或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教育行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第四应对学校教育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是青少年的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学校所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个人责任,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不能把一个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学校,要学校承担不该承担的家长责任,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或教师着想。
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因此,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让某个专家或某一群体的人来决定,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取决于教师教什么,教什么取决于专家编的教材说什么或专家出的考卷考什么。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教师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教师没有机会与专家交流或对话,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课程在国家标准制定时就非常强调对话与协商,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专家与教师,专家与社会人士代表分别参与对话,或让他们共同参与对话。同时,把“课程标准”作为文本,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士不断地解读,并与之“对话”。
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就课程的历史来看,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儿童的课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多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地持续探究;就一门课程来说,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就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来说,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师去解决,探究。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备课或计划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实施就是贯彻执行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研究表明,课前计划过于充分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反倒不敏感,导致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另外,课前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比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分数要低。这说明,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随机应变(探究),课前计划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课前计划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熟练教师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因此可以说,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
第3个回答  2020-10-20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观念都是有相关政策执行统一规定,你可以直接看一下基础课程改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