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成熟的条件是什么?

如题所述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社会经济已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工业方面,采矿、冶金、纺织、印刷、武器制造业等都很发达。德国白银产量为全欧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两倍半。全国总人口约有1200万至1500万,其中矿工的人数达十万之多,并且是当时欧洲最熟练的矿工。在矿冶和纺织等部门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筑业中已有十至二十名雇工的企业。在法兰克福、乌尔姆、斯特拉斯堡、海尔布琅、门明根以及科伦和奥格斯堡,“分散”型的手工工场甚为普遍。商业方面,德国的中介贸易、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相当繁荣。在德国西部以科伦、美因斯、特里尔等城市为主,曾组成莱茵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多系莱茵河两岸的城市,以呢绒制造和金属生产著称。这些城市同尼德兰、法国和意大利贸易关系活跃。在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以汉堡为主的汉萨同盟,虽从新航路开辟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来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但是,直到16世纪时,汉萨同盟的诸城市仍然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及从北欧至西欧之间的商业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德国南部和西南边界上则建立了一个士瓦本城市同盟,它包括多瑙河上游约90个城市,为首的工商业中心是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等城市,奥格斯堡主要经营意大利的丝织品、印度的香料以及东方的各种商品,是东西方商品集散的中心之一。

威克里夫的门徒到各处传播他关于宗教改革的思想虽然德国存有不少繁荣的商业城市,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一些极大的富豪,如南德奥格斯堡的大银行家佛该尔,他不仅是矿山业的投资者、大银行家,并且是德皇以及许多大诸侯的债权人。他不但操纵着中欧的经济,甚至也极大地影响着德国的政治局势。但是,德意志帝国经济上的致命弱点,则是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上的严重分散,大城市都处于边疆地区,主要经营对外贸易,相反地,对国内贸易则关心不大,整个德国没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因此,也“没有一个城市象英国的伦敦一样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支持下,当然也就无力进行在海外殖民掠夺方面的竞争。因此,德国的经济较前虽已有长足的进步,并有一些方面超过了英、法等国,但以总体来比较,比法国、英国等先进国家,还是相差甚远的。

德国经济上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德国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德国同当时中央集权制的英国和法国相反,实际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的大联合。宗教改革前,在德国除七大选侯外,还有十几个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骑士,他们各自独立,成为国中之国。诸侯、骑士和城市市民经常混战,或同德皇对抗。国内又复关卡林立,仅从美因斯到科伦不足二百公里,就有关卡十三处之多。德国的货币繁杂,达千种以上。政治分裂和封建混战,严重地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6世纪初,德国的阶级矛盾也同样十分复杂和尖锐。在封建贵族内部,统治的阶层是帝国诸侯。他们在领地内有收税、司法和铸币等特权,并拥有常备军。他们对上要求分权,对下则实行集权,同德皇、教会互相对抗,残酷压榨农民,反对任何社会改革。低级贵族(即骑士)随着枪炮的应用和步兵作用的增长,其作用和地位均日趋下降。骑士反对诸侯跋扈,嫉视教会富有,希望统一德国与王权强大,但是,骑士又是个必然要竭力维护封建农奴制的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而只能孤军作战。

天主教会,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同时又是最大的地主阶级来说,内部也有严格的教阶制度,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教士是特权阶层,靠搜刮民脂民膏养肥了自己,是当时德意志帝国各阶层都很嫉恨的主要对象,也是革命的主要对象。但是,在城乡中的一般僧侣传教士,属于低级僧侣,并多为平民出身,收入微薄,与下层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交往广泛,由于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又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因此往往可能参加人民的反抗斗争,并为反抗斗争提供理论人材。

城市内阶级结构的变化也很大。城市贵族把持政权,与诸侯的联系和一致性增强,常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市民阶级包括手工业主、商人和新兴的手工工场主。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主张结束封建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廉俭教会”。城市居民的下层是平民,包括贫困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他们积极参加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但当时还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被压在社会最下层的是占全德人口80%的广大农民。15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不断增加地租和徭役。有些地区,尤其是在西南部,封建主力图将自由农变成农奴,还强占残留的村社附属地。封建主任意蹂躏农民及其妻女,农民稍有反抗或不满,封建主就施以割耳、劓鼻、挖眼、截指断肢、车裂等酷刑。有一位农民只从河里抓了几只螃蟹,便被封建主斩首。此处,农民还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因此,农民是当时德国最革命的阶级,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中,教会封建主是各阶层共同痛恨的对象。德国的天主教会不仅据有宗教特权,并且按鄂图一世(913—973)所规定的“鄂图特权”,高级僧侣同时就是大封建领主和地方行政、司法长官,他们占有和管辖全德1/3的土地和人口。教会不仅征收贡赋,要求农奴执行各种封建义务,还利用宗教手段,如征收什一税、出卖圣职、出售圣物、出卖赎罪券……等欺骗讹诈的手法,恣意榨取人民的血汗。据统计,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钱财多达30万古尔登之巨,这个数目比德皇的年收入还要多好几倍。因此,德国在当时有“教皇的奶牛”之称。

因此,德国反封建剥削、反罗马教廷、反抗天主教会特权统治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所有的斗争集中表现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

早在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之前,农民反封建主的起义斗争就此伏彼起。1476年,法兰克尼亚的数万农民在牧人汉斯·贝海姆领导下举行起义。自1493年起30年间,农民在“鞋会”的旗帜下,多次发动起义。1502年,“鞋会”起义不仅主张废除农奴制,而且提出了没收教产分给人民和建立统一的君主国的要求。1503年,在士瓦本出现“穷康拉德”组织,其成员包括逃散的一部分“鞋会”成员。1514年“穷康拉德”也曾发动过武装起义。上述各次起义虽都遭到镇压,但社会基本矛盾却更加尖锐,更大的斗争风暴正在酝酿当中。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极为复杂和尖锐,当然主要矛盾是广大农民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但因当时各种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教会问题上。所以德国大规模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便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宗教改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