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识别的年龄阶段

如题所述

一、 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化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事物以及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的一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

3、 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1、 认知的发展:

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咨询中分析孩子的观察能力:如作文上处于什么水平?怎么提高?)

2、 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加减2 个,也就是说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刻正确记忆的最大量为5-9个) 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刚开始学的内容记忆优于中间本分,回忆率高。近因效应:对最后学的内容比中间的内容更容易会议。(原理:因为开始部分,有较长的复述时间和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会议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学的内容,因为是刚刚学习的来不及复述,还在短时记忆系统中,保留在人们的意识中,因此很容易在现。)现在的教育中都会把重要的知识放在开课的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也是因为这个效应。

那么童年期儿童的记忆有哪些特点呢?

A、儿童的短时记忆在9岁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什么有区别呢,因为短时记忆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长时记忆是依赖于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越精细、丰富,则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

B、儿童期的记忆主要有复述、组织和系统化3种策略。复述是最简单的记忆策略,10岁以上的儿童能不用成人要求而自发利用复述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是将材料按照特定标准加以分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小学阶段是组织策略发展的最关键时候。系统化策略也叫构建性记忆,是指利用过去的只是经验或心理结构,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成分。

3、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的儿童就不能利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发展学家认为,获得情绪能力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学习表达适宜的特定情绪,抑制或调节不被赞许的情绪,理解他人情绪所传递的含义以及怎样回应他人的情绪信号等,对其童年期、青年期乃至一生的良好适应都是最关键的课业。

而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是情绪能力的基础,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

0——7个月

在生命的头两年中,各种情绪陆续出现。在这个阶段孩子自己已经有基本的情绪,他们会表现出满足、厌恶、痛苦、好奇、愤怒、恐惧、快乐、悲伤、惊讶。可是,他们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他人的情绪只能够简单的分辨却不是识别和理解。

虽然他喜欢会对父母的抚触做出情绪反应可是只是基本的条件反射。

2. 7——10个月

婴儿识别和理解某种特定表情的能力已经比较明显了。这个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父母对于不确定性情景的情绪反应,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看见了你的手机,想要去拿,你一边玩笑一边拒绝,可是孩子还是会不停的拿;如果你严肃的拒绝,甚至生气的呵斥,孩子拿手机的频率会越来越少。

3. 10——18个月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社会参照越来越频繁,并且扩展到父母以外的人。

例如,快到1岁时,如果一个陌生的人微笑着给他一个完全没见过的玩具,他就敢去摸一模;如果看到别人对小狗或者蜘蛛表现出恐惧害怕的情绪,他也会积极的回避哪些东西;甚至当看到电视上出现恐怖镜头大人害怕的表情他也会害怕和躲避。

他们开始利用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评价自己行为判断的准确性。

4. 18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从牙牙学语到会说出连续的句子,他们已经有非常复杂的情绪,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可是受制于语言的发展他们不能很好的辨别和命名。

这是一个情绪发展关键期。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或者养育者能够经常性的谈论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将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发展。

举例来说,这个阶段孩子的侵略性很高,经常会去抢别人的玩具抢不到还哭,这个时候你把孩子带到人少的地方等他情绪发泄完以后,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刚才想玩小哥哥的玩具,小哥哥没有让你玩你有点着急有点伤心。妈妈理解你,看到新鲜的玩具想玩一下很正常,妈妈也喜欢那个玩具。可是我们不能通过抢夺别人的东西,那是不对的。你想想如果你正在玩你的小熊,别的小朋友过来就跟你抢,你愿意借给他玩吗?不愿意对不对?那你是不是也会像小哥哥一样有点害怕,然后紧紧的保护自己的玩具呢?好,那现在咱们想想如果下次遇到想玩的玩具的话,怎么跟别人说,别人才会高高兴兴的借给你玩吧。”

如果在情感的体验上能够经常跟孩子来交流和讨论,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共情,这也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理解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5. 3——6岁

在整个儿童阶段,情绪能力都是在稳步发展的。这个阶段的儿童慢慢的能够推断一个人的情绪,此外他开始知道一个人当前的情绪状态可能并不是现在事情所引起的,很可能是由于他想起了以前的事。

比如,孩子看到你在哭泣,就会问,“妈妈,你怎么哭了?是有什么伤心的事吗?”“今天是清明节,妈妈想起了妈妈的外婆,妈妈小时候经常在外婆家,外婆经常陪着我玩儿,可是她去世了,妈妈很想她。”“哦,妈妈的外婆肯定是个好人。妈妈别伤心了,我以后也会陪着你玩儿的。”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你的感受而且还会去安慰和帮助情绪低落的你。

6. 6岁以后

小学生逐渐开始更多的利用个人、情景、以及历史信息去解释情绪,并且在情绪理解方面实现了几个重要突破。

他们能够意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件物品会引发不同情绪反应,同一个人可以同时体验多种情绪。

他们也开始表现出通过整合相互矛盾的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已经环境线索来推断他人情绪体验的能力。

以上就是儿童情绪识别和理解的发展规律。

当然儿童的家庭教养和社会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的情绪发展关键期就积极讨论交流情绪产生的原因、表达的规则、调节的方法,都将对孩子的社会能力和人格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10-25
年龄阶段的情绪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有很多情绪也是比较好的,其实我觉得还是要找一些更适合自己的情绪。
第3个回答  2020-10-25
在一个人的嗯,发展过这个生长过程中的情绪发展也是有一点年段的,那不小的时候,他一般是爱撒娇撒赖,慢慢的他就成熟了,就不会这个样子了
第4个回答  2020-10-25
情绪识别的年龄阶段,我觉得应该就是在青少年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