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 10 年了,你还会用它分享自己的生活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4-21

作为一个大学生而言呢,使用微信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小,不喜欢在朋友圈发些东西。现在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得心情或者是日常,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对的。微信好友都是我们认识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有自己想要分享的心事或者是一些日常,但是我们又不知道该分享给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来释放我们想要分享的欲望。

人都渴望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说人人都是有炫耀的心理的,这很正常。我们在达成某一项成就或者是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时候,很可能会发表朋友圈来让朋友们看看自己的成就,但这不仅仅是炫耀,还是自己心灵的一种寄托。

平时不能接触的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吃的美食,穿的衣服,旅行,情侣夫妻恩爱,所遇所感给对方。大多数人分享只是为了娱乐。

第2个回答  2022-04-21

2012 年 4 月 19 日,朋友圈功能上线。

转眼 10 年,朋友圈已经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微信功能之一。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私人表达产品,我们在新闻里可以看到各个科技公司创始人针对某一事件的朋友圈回应截图;我们可以跟进不同事件的进展,看哪些东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可以晒生活,分享测试结果,玩你画我猜。

这里像一个熟人汇聚的广场,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不只是熟人,微商代购、摇一摇认识的朋友,忘记即时备注后再也想不起对方是谁的「陌生人」,他们也在你的朋友圈。

2019 年张小龙公布的数据是超过 1 亿的人把(朋友圈)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

而在 2022 年,打开这个开关的人变成了 2 亿。

每天有 1.2 亿用户发朋友圈,但同时有 2 亿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见。从自带滤镜选择的发图应用到 2 亿用户设置门槛的分享平台,走过 10 年的朋友圈,你还会在那里分享你的生活动态吗?

朋友圈本身是一个很完整的产品体系。我个人觉得它做特别大的变动其实会有一定的风险。像微信基础的功能的话,一变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亿人的使用习惯。所以这种情况下其实它的变化是非常慎重的,就是每一个按钮,然后每一个功能的迭代都会很慎重。

微信的产品经理肯定也知道很多不同的用户诉求,他们也不希望大家完全不发(朋友圈),但他一定要找一个平衡。

所以朋友圈其实会有很多小变化,我觉得这些变化其实只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因为一个产品其实要满足这么多人是很不容易的。所现在大家看到的应该是微信产品经理妥协的方式,我甚至不认为他们是觉得是个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可能就像之前一样。朋友圈,为什么还要设置三天可见呢?这就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又想保护隐私,又不希望你不发,又尊重现在大家的一些习惯,妥协各种需求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了解到的是微信本身它的迭代的审核会比其他的 app 要严很多。它承载的用户基本就是全中国可能 90% 以上的用户,本身里面就涵盖的生态是非常复杂的。刚刚提到的很多功能不是说不做,而是在想做了之后他有没有可能产生所谓的更大负面的影响。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多合规性产品会考虑的点。

有些功能的确是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但不代表微信觉得该做。一个新功能会不会被作恶?这个功能会不会被用烂?你想的都不一定,你只代表你自己或者你所在的群体,不能代表全部的微信用户。

第3个回答  2022-04-21

微信作为社交软件,有着很多除聊天以外的功能。例如微信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比较多的人喜欢用来晒生活的地方。例如孩子的生活照,丈夫给自己买的礼物,最近的生活状态,大家都喜欢在朋友圈发表,让朋友看到。不过我不太喜欢把我生活当中的事情都放在朋友圈发表。

原因如下。



第一,有时候的生活动态,不太想让家人看到。

和对象出去一起大吃大喝,高高兴兴的拍了照片,刚想发朋友圈,想了想,如果那么晚还发朋友圈,可能被父母看到之后会担心。但是选择设置分组,又要屏蔽很多家里人不然他们闲聊当中发现了被屏蔽,自己肯定少不了一顿被说。一顿操作下来,既复杂又麻烦,最终决定删了内容,什么也不发。



第二,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想被领导看到。

例如好不容易休息一下,出去玩了,刚想发表上班好累,不想上班的言论,一想到还有领导在朋友圈又得屏蔽。可是屏蔽了这个领导就要屏蔽那个领导,屏蔽完这些领导可能还要屏蔽自己的同事,想一想操作太多,好累。不如什么都不发。别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那么好奇。



第三,每天过的都一样,没什么好发的。

其实我的生活比较千篇一律,除了偶尔有点惊喜,会出去玩。但是往往你发了图片,也没有多少人去看,然后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发了,也没什么意思。如果想要发的不一样,还要想办法编辑图片,选择文字,有的时候一个没操作好,前功尽弃。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什么都不往朋友圈发。发了,别人觉得你很烦,从早到晚总能刷到你的朋友圈。不发,谁也不知道你的生活,如果真的有想了解的,自己会找到你聊一聊最近的近况。

我个人觉得频繁的发朋友圈,可能会被人家屏蔽拉黑。如果别人真的想要关心你,了解你的生活,那么他会选择打电话或者直接微信和你聊天。与其发了那么多朋友圈,结果没一个点赞的,让自己徒增烦恼,倒不如从一开始斩断源头。而且不发朋友圈也没什么,反而会让自己对待当下的感受,更好的去思量。那些沿途的美景和感受可以作为日记,或者是照片形式保存下来,可能对于别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对于你来说,这是你经历过的事情,等你若干年之后再去看,反而是另一种感觉。

第4个回答  2022-04-21



既然大佬邀请,面子得给。我们出书啦之前的创业项目是微信书——帮助大家把朋友圈的图片、文字、小视频印制成纸质书留念。可以说,没有人比我们更爱微信朋友圈;除了微商。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大家记录生活,分享感悟,与亲友互动的地方。比如说结婚了,生娃了,生日了,去旅游了,跟谁相聚了,毕业了,拿奖了。。。。。太多事情需要分享,需要记录。这些又想分享喜悦,又不合适群发的内容。就特别合适发朋友圈了。朋友圈一发,关心你的人自然能看到。自然能感受到。即使今天没看到,过几天,过一两个月后想你的时候再翻翻。也是能感受到这份喜悦的。我们人生漫漫数十载,遍尝酸甜苦辣,历经喜怒哀乐。有太多太多需要我们记录的美好时光。鲁迅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微信朋友圈,成了我们生活的见证者,记录着。一些资深的宝妈跟我说:朋友圈是当下发的,却是送给未来的。因为很多当下的喜怒哀乐,很快就会被生活的琐事给淹没。必须要及时记录下来,分享出来。再未来某一个时间点,也许记忆中已经忘掉了,但是翻看朋友圈就能想起来。这个重要的事,还没丢。微信书亦是一份送给未来的礼物。当我们逐渐老去,当我们儿孙满堂。我们翻出微信书,跟他们讲讲爷爷/奶奶当年牛逼的事。有几位退休老师,一直喜欢舞文弄墨,游山玩水。退休之后组团学会了摄影。几个好友每年要去两个国家,每月要去一个城市,坚持了好多年。拍下的照片,留下的文字不计其数。最终让我们帮忙印制成微信书,一本本都是风土人情。

当我们儿女逐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们翻出帮他们记录的微信书,跟Ta对象说说成长史;跟Ta儿女说说父母的趣事。一位有心的宝妈,每年都来我们这里做一套微信书,内容就是记录女儿成长的。从1岁,坚持到了8岁,她说她会一直坚持记录到女儿出嫁。在新婚典礼上,亲手把女儿的成长纪念册送给女婿。给女婿补习一下女儿成长过程。建议大家多发朋友圈,多记录生活。免得以后要跟儿孙吹牛的时候想不起来;免得以后回忆青春的时候支离破碎。

第5个回答  2022-04-21

不会经常分享了,但是还会经常去翻翻朋友圈,并不是不喜欢,只是觉得没那么多的必要了。

根据我同时拥有 12-22 以及 22-32、45+ 三个年龄段好友的朋友圈来看,克制的是你自己,不是你在微信的表达。只能说大家在微信的好友多了之后,也会对自己的表达更为慎重,把它当作自己人设的一种补充。有人会选择去其他平台分享,有人会选择在微信建小号。

不同的是,换工作、家中亲人逝世、毕业、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大部分人还是会发朋友圈分享。

很显然,随着年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朋友圈发言变得越来越克制了,会有「包袱」,潜意识里也有一个给自己的「人设」,发布之前总会想这个合适吗?会不会显得很幼稚?所以我建了个「微信小号」,只加了亲密的人,十分话痨,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可以明显看出内容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