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 10 年了,你还会用它分享自己的生活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4-21

就我而言,我不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生活。

越来越少的人会在朋友圈里发自己的生活了,那么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琐事太多、无暇顾及

经常刷朋友圈的很容易可以注意到,频繁发朋友圈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学生和宝妈。而工作的人却很少会发,这是因为工作不像学校拥有很多的自由时间和娱乐活动,而是大部分经历和时间都要工作,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朋友圈的习惯。

二、孤独症患者越来越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小但是孤独症患者却越来越多。深交软件的就行,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越热闹越孤独的感觉。就比如朋友圈三天可见一样,就是典型的例子。大众就好像在社交软件上找不到归属感一样,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将自己的私生活记录在朋友圈里了。


那么经常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觉得应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确实生活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每天有很多有趣的事想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也特别快乐,朋友圈里这种人不会让人讨厌,你甚至会由衷的也替她感到高兴
    第二种人是自己过的不是那么快乐,开心,天天忙忙碌碌却又偏偏挤出时间去发空间,让自己的朋友看看自己天天在干什么,心里会因为别人点赞而特别开心,觉得有人和她一样,朋友可能很多,但没有几个知己
    第三种是生活过得很憋屈但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并没有什么好晒的,便事无巨细的分享自己的生活。白天会什么事也没有,照样玩照样吃,到了夜晚可能会感到很孤独。


流行与湮灭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自己的内心就够了。

第2个回答  2022-04-21

转眼 10 年,朋友圈已经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功能之一。
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私人表达产品,我们在新闻里可以看到各个科技公司创始人针对某一事件的朋友圈回应截图;我们可以跟进不同事件的进展,看哪些东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可以晒生活,分享测试结果,玩你画我猜。
这里像一个熟人汇聚的广场,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不只是熟人,微商代购、摇一摇认识的朋友,忘记即时备注后再也想不起对方是谁的「陌生人」,他们也在你的朋友圈。
2019 年张小龙公布的数据是超过 1 亿的人把(朋友圈)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而在 2022 年,打开这个开关的人变成了 2 亿。每天有 1.2 亿用户发朋友圈,但同时有 2 亿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见。从自带滤镜选择的发图应用到 2 亿用户设置门槛的分享平台,走过 10 年的朋友圈,你还会在那里分享你的生活动态吗?
我是高中毕业后注册的微信,刚好也是朋友圈上线一年左右的时间。很快朋友圈就代替了 QQ 空间,成为了我的新日志。无论是上课、社团、实习、恋爱,我都恨不得于在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动态。那时候好友数还不到一百,一天却能发十几条朋友圈,朋友圈的互动也很活跃,朋友圈这样好友是我真心想要与之分享的对象。
和很多人一样,我在工作后发朋友圈的频率有了明显下降。有好几次在编辑好了朋友圈后思量再三后默默删除了。在职场,你的微信头像甚至都不一定能随意选择,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形象,更何况朋友圈。大量的职场导师告诉你,要用朋友圈经营自己的个人 IP。
直接的原因,是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少。这里面发朋友圈几乎必需分组,分组是个刚需功能,我估计这是朋友圈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也说明了发朋友圈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不过朋友圈依然是我分享和记录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
打开朋友圈的频次是差不多的。因为微信朋友圈有红点提示的,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看到红点都会点,所以我会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打开朋友圈,基本都会刷到底。我自己和周围朋友发朋友圈的频次的确比以前少。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微信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的私域的一个空间了,它其实加了很多工作的人,加了很多同事,也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所以它变成一个半私域的空间。大家发朋友圈的时候还是会把好的一面形象展示出去,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定的负担压力,所以会尽量少发或不发。

第3个回答  2022-04-21

还是会的。

我觉得朋友圈的内容一定是你自己想给别人看到的一个形象。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点,如果我觉得我想发内容和我心里真实的想法不是特别一致,或者说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我就不发。不然发这个东西的意义其实就会变成,被点赞和评论所引导。

你自己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这个东西可能就是符合你「规则」的,在你心里的一个分数可能已经要 8 分、9 分可以发。如果这东西你自己想了半天会犹豫的话,可能就只有 4 分、5 分,或者说你真的是不是特别犹豫想发,其实也不会发。每个人都不一样。

4月19日朋友圈将迎来10周年纪念,可能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10个年头。据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透露,微信上有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3.6亿人进入公众号,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人发朋友圈,朋友圈每天有1亿条视频内容,有多达2亿以上的用户将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虽然朋友圈 10 年,但功能和最初相比其实没有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是最初两年整个产品形态就已经非常完善了,之后做的更多是添补,去尽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图片、文字的折叠,我觉得就是为了减少朋友圈过多的推广内内容对用户的打扰。

至于很多用户期待的功能,一部分是微信觉得不适合,一部分是上了之后因为其他原因下线,应该都是很难去期待的了。

微信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外界透露朋友圈数据是在 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当时张小龙说「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 7.5 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 100 亿次。」

不过他前面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能够更好地概括朋友圈不需要多大更新依旧能提供产品价值的原因: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第4个回答  2022-04-21

不会

    我觉得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心态变得成熟,二是进入职场,加了不少领导和同事,三是结婚了。

一:心态变得成熟

一个人的人生有很多的阶段,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刚开始,我们觉得朋友圈是一个发泄情绪,表达心情的地方,所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要没有事,就会将自己的日常全部分享出去。而我们愿意去分享生活的原因,无非是想让朋友圈的人关注自己。

可是慢慢地,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获得满足,或者是进行交际,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所以,我们开始对发朋友圈这件事冷静下来,很多不值得发布的东西就不再发布了。

二:进入职场,加了不少领导和同事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愿意在朋友圈里发东西,不过是觉得自由,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吐槽啥就吐槽啥。但一旦我们开始加一些领导和同事时,我们再发朋友圈,就会有诸多犹豫了。

我们在想吐槽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担心领导和同事多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抒发心情时,又担心领导和同事觉得自己是个负能量的人,对自己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

三:结婚了

人结婚后,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结婚前,我们在谈恋爱时,可能因为恋爱的美好,以及心情的放松,会有秀恩爱的一些举动。



可是,当我们步入婚姻后,要面对婚姻中现实的那一部分,还要思考如何与另一半快速度过磨合期,好好过日子。

加上,结了婚以后,有时候情绪比较低落,发朋友圈又担心被朋友或者家人看到,不但让他们担心,可能还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就干脆减少发朋友圈的频率,先好好经营生活。

第5个回答  2022-04-21

2012 年 4 月 19 日,朋友圈功能上线。

而在 2022 年,打开这个开关的人变成了 2 亿。每天有 1.2 亿用户发朋友圈,但同时有 2 亿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见。从自带滤镜选择的发图应用到 2 亿用户设置门槛的分享平台,走过 10 年的朋友圈,你还会在那里分享你的生活动态吗?

我是高中毕业后注册的微信,刚好也是朋友圈上线一年左右的时间。

那时候好友数还不到一百,一天却能发十几条朋友圈,朋友圈的互动也很活跃,朋友圈这样好友是我真心想要与之分享的对象。

在职场,你的微信头像甚至都不一定能随意选择,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形象,更何况朋友圈。大量的职场导师告诉你,要用朋友圈经营自己的个人 IP。

直接的原因,是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少。这里面发朋友圈几乎必需分组,分组是个刚需功能,我估计这是朋友圈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也说明了发朋友圈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打开朋友圈的频次是差不多的。因为微信朋友圈有红点提示的,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看到红点都会点,所以我会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打开朋友圈,基本都会刷到底。

我自己的朋友圈发送频率略有下降,大概一个月 1~2 条;打开频率在工作之后明显逐年降低了,因为加的同事、客户、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而熟悉的人每天都在通过聊天分享生活,就不再那么好奇其他好友发在朋友圈的内容了。

我刚刚最考虑的一点,还是微信里面加的人。因为我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人,朋友圈、视频号这些你可以给外界展示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 IP。所以你想变成别人眼中的什么样子,或者说你自己想包装成什么样子,这都会和你对朋友圈的使用是有关的。

我觉得朋友圈的内容一定是你自己想给别人看到的一个形象。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点,如果我觉得我想发内容和我心里真实的想法不是特别一致,或者说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我就不发。不然发这个东西的意义其实就会变成,被点赞和评论所引导。

很显然,随着年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朋友圈发言变得越来越克制了,会有「包袱」,潜意识里也有一个给自己的「人设」,发布之前总会想这个合适吗?会不会显得很幼稚?所以我建了个「微信小号」,只加了亲密的人,十分话痨,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可以明显看出内容上的差别。

朋友圈本身是一个很完整的产品体系。我个人觉得它做特别大的变动其实会有一定的风险。像微信基础的功能的话,一变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亿人的使用习惯。所以这种情况下其实它的变化是非常慎重的,就是每一个按钮,然后每一个功能的迭代都会很慎重。

虽然朋友圈 10 年,但功能和最初相比其实没有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是最初两年整个产品形态就已经非常完善了,之后做的更多是添补,去尽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图片、文字的折叠,我觉得就是为了减少朋友圈过多的推广内内容对用户的打扰。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