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 10 年了,你还会用它分享自己的生活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4-21

会的。

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好的朋友,有关心自己的亲人,有亲密的知己伙伴…

我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近况。当然,他们也同样关心我的。发个朋友圈,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朋友圈间的互动也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即使长时间不联系,感情也不会淡。

总之,和他们分享生活是自己的一大乐趣。

第2个回答  2022-04-21
2012 年 4 月 19 日,朋友圈功能上线。

转眼 10 年,朋友圈已经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功能之一。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私人表达产品,我们在新闻里可以看到各个科技公司创始人针对某一事件的朋友圈回应截图;我们可以跟进不同事件的进展,看哪些东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可以晒生活,分享测试结果,玩你画我猜。

这里像一个熟人汇聚的广场,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不只是熟人,微商代购、摇一摇认识的朋友,忘记即时备注后再也想不起对方是谁的「陌生人」,他们也在你的朋友圈。

2019 年张小龙公布的数据是超过 1 亿的人把(朋友圈)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

而在 2022 年,打开这个开关的人变成了 2 亿。每天有 1.2 亿用户发朋友圈,但同时有 2 亿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见。从自带滤镜选择的发图应用到 2 亿用户设置门槛的分享平台,走过 10 年的朋友圈,你还会在那里分享你的生活动态吗?

爱范儿副主编 李超凡:

我是高中毕业后注册的微信,刚好也是朋友圈上线一年左右的时间。

很快朋友圈就代替了 QQ 空间,成为了我的新日志。无论是上课、社团、实习、恋爱,我都恨不得于在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动态。

那时候好友数还不到一百,一天却能发十几条朋友圈,朋友圈的互动也很活跃,朋友圈这样好友是我真心想要与之分享的对象。

和很多人一样,我在工作后发朋友圈的频率有了明显下降。有好几次在编辑好了朋友圈后思量再三后默默删除了。

在职场,你的微信头像甚至都不一定能随意选择,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形象,更何况朋友圈。大量的职场导师告诉你,要用朋友圈经营自己的个人 IP。

直接的原因,是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少。这里面发朋友圈几乎必需分组,分组是个刚需功能,我估计这是朋友圈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也说明了发朋友圈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不过朋友圈依然是我分享和记录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

产品经理焱:

打开朋友圈的频次是差不多的。因为微信朋友圈有红点提示的,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看到红点都会点,所以我会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打开朋友圈,基本都会刷到底。

我自己和周围朋友发朋友圈的频次的确比以前少。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微信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的私域的一个空间了,它其实加了很多工作的人,加了很多同事,也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所以它变成一个半私域的空间。大家发朋友圈的时候还是会把好的一面形象展示出去,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定的负担压力,所以会尽量少发或不发。

知晓程序前编辑 冷思真:

我自己翻了一下,我 2012 年末基本上是在发图,那个时候还在用微信朋友圈自带的滤镜。现在滤镜没有了,发图也越来越谨慎了。最近的朋友圈很少出现自己的照片了,大多是宠物,分享一些很有共鸣的文章,还有公司给的「任务」。

我觉得朋友圈加了太多好友肯定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问题可能是工作之后大家的表达欲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我因为兴趣原因加了很多还在高中、大学念书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还是很日常,每天吃吃喝喝、开开心心很有生活的活力。反而是成年工作的朋友分享越来越少,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的,我偶尔会觉得很多人工作之后就没有生活了。我有两个同事就每周基本都去玩,他们的朋友圈就很有趣,其他人不发我估计大部分时候可能和我一样宅家躺。

我觉得和产品关系不是很大,可能和大家所处阶段的改变以及 app 上的社交关系链关系更大一些。

知晓程序读者 颜:

我自己的朋友圈发送频率略有下降,大概一个月 1~2 条;打开频率在工作之后明显逐年降低了,因为加的同事、客户、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而熟悉的人每天都在通过聊天分享生活,就不再那么好奇其他好友发在朋友圈的内容了。

产品经理 huoge:

我刚刚最考虑的一点,还是微信里面加的人。因为我加了很多不是特别熟的人,朋友圈、视频号这些你可以给外界展示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 IP。所以你想变成别人眼中的什么样子,或者说你自己想包装成什么样子,这都会和你对朋友圈的使用是有关的。

我觉得朋友圈的内容一定是你自己想给别人看到的一个形象。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点,如果我觉得我想发内容和我心里真实的想法不是特别一致,或者说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我就不发。不然发这个东西的意义其实就会变成,被点赞和评论所引导。

你自己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这个东西可能就是符合你「规则」的,在你心里的一个分数可能已经要 8 分、9 分可以发。如果这东西你自己想了半天会犹豫的话,可能就只有 4 分、5 分,或者说你真的是不是特别犹豫想发,其实也不会发。每个人都不一样。

知晓程序前编辑 冷思真:

不会,根据我同时拥有 12-22 以及 22-32、45+ 三个年龄段好友的朋友圈来看,克制的是你自己,不是你在微信的表达。 只能说大家在微信的好友多了之后,也会对自己的表达更为慎重,把它当作自己人设的一种补充。有人会选择去其他平台分享,有人会选择在微信建小号。

不同的是,换工作、家中亲人逝世、毕业、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大部分人还是会发朋友圈分享。

▲ 年轻的朋友们甚至很喜欢装饰自己的朋友圈,图为朋友圈封面

知晓程序读者 颜:

很显然,随着年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朋友圈发言变得越来越克制了,会有「包袱」,潜意识里也有一个给自己的「人设」,发布之前总会想这个合适吗?会不会显得很幼稚?所以我建了个「微信小号」,只加了亲密的人,十分话痨,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可以明显看出内容上的差别。

爱范儿副主编 李超凡: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朋友圈功能是分组和三天可见。

我太太以前特烦我在朋友圈发工作的内容,「你要发就把我屏蔽。」我有一次直接设置成三天可见,她说怎么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我觉得分组和三天可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在朋友圈的社交压力,但对部分最核心的好友的体验是不够好的,从产品逻辑上没错,因为真的「朋友」如今在好友里的占比可能并不高,它照顾了最主流的用户。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了著名的「150 定律」,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四舍五入约是 150 人。

在微信里我能维持的社交关系上限也差不多是这样,但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数都远超过这个数字 。如果你不没耐心朋友圈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朋友圈,那么大概就要牺牲那「150」的体验。

产品经理 huoge

朋友圈本身是一个很完整的产品体系。我个人觉得它做特别大的变动其实会有一定的风险。像微信基础的功能的话,一变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亿人的使用习惯。所以这种情况下其实它的变化是非常慎重的,就是每一个按钮,然后每一个功能的迭代都会很慎重。

微信的产品经理肯定也知道很多不同的用户诉求,他们也不希望大家完全不发(朋友圈),但他一定要找一个平衡。所以朋友圈其实会有很多小变化,我觉得这些变化其实只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因为一个产品其实要满足这么多人是很不容易的。所现在大家看到的应该是微信产品经理妥协的方式,我甚至不认为他们是觉得是个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可能就像之前一样。朋友圈,为什么还要设置三天可见呢?这就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又想保护隐私,又不希望你不发,又尊重现在大家的一些习惯,妥协各种需求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了解到的是微信本身它的迭代的审核会比其他的 app 要严很多。它承载的用户基本就是全中国可能 90% 以上的用户,本身里面就涵盖的生态是非常复杂的。刚刚提到的很多功能不是说不做,而是在想做了之后他有没有可能产生所谓的更大负面的影响。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多合规性产品会考虑的点。

有些功能的确是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但不代表微信觉得该做。一个新功能会不会被作恶?这个功能会不会被用烂?你想的都不一定,你只代表你自己或者你所在的群体,不能代表全部的微信用户。

▲ 微信

知晓程序前编辑 冷思真:

虽然朋友圈 10 年,但功能和最初相比其实没有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是最初两年整个产品形态就已经非常完善了,之后做的更多是添补,去尽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图片、文字的折叠,我觉得就是为了减少朋友圈过多的推广内内容对用户的打扰。

至于很多用户期待的功能,一部分是微信觉得不适合,一部分是上了之后因为其他原因下线,应该都是很难去期待的了。

微信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外界透露朋友圈数据是在 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当时张小龙说「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 7.5 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 100 亿次。」

不过他前面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能够更好地概括朋友圈不需要多大更新依旧能提供产品价值的原因: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知晓程序读者 颜:

感觉都有点不痛不痒,会去尝试,但并不觉得新奇。没想到都 10 年了,朋友圈还不能发动图,视频长度还不能超过 1 分钟,还不能分享语音,评论区还不能回复表情包。
第3个回答  2022-04-21

经常刷朋友圈的很容易可以注意到,频繁发朋友圈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学生和宝妈。而工作的人却很少会发,这是因为工作不像学校拥有很多的自由时间和娱乐活动,而是大部分经历和时间都要工作,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朋友圈的习惯。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在干什么,他可能正在翻看你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但永远不点赞,也不作评论。

在朋友圈,很多用户将光标划向了“三天可见”。

在职场,你的微信头像甚至都不一定能随意选择,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形象,更何况朋友圈。大量的职场导师告诉你,要用朋友圈经营自己的个人 IP。

直接的原因,是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少。这里面发朋友圈几乎必需分组,分组是个刚需功能,我估计这是朋友圈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也说明了发朋友圈不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我列表里95后、00后他们的朋友圈还是很日常,每天吃吃喝喝、开开心心很有生活的活力。反而是以前的同学、周围的同事分享越来越少,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的,我偶尔会觉得很多人工作之后就没有生活了。

虽然现在有抖音、微博,不过朋友圈依然是我分享和记录人生重要时刻的第一选择。

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或其他有趣的事情都会发朋友圈,但是周围朋友发朋友圈的频次都比以前少。

第4个回答  2022-04-21
会。
2012年4月19日,朋友圈正式上线,为用户提供好友间分享生活的社交场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与他人建立连接、交流和认同。一时间朋友圈成了大家记录与分享生活点滴的宝地,精美的图片、励志的话语,打卡美景美食,亦或抒发感悟、吐槽心情……
朋友圈也成了我们了解亲友日常、围观精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隅,充满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向往着的诗和远方以及曾温暖心灵、让自己热泪盈眶的午夜鸡汤……而如今,随着人们朋友圈成员的扩大和复杂化,朋友圈里不乏转发链接、收集点赞、呼吁投票等内容。有人将朋友圈当作工作、带货自留地,甚至是拍马抬轿内卷表演舞台。
曾经,朋友圈鲜活的生活点滴,让点赞阅评刷动态成了枯燥生活外的补偿,甚至害怕错过任何一场热闹。如今,朋友圈沦为“不分享、拒窥探”“三天可见”“一月可见”,朋友动态不再常有。现实中,人们写好一条朋友圈先要分组、屏蔽,当发出去后才发现能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已所剩无几。
展示自我、获取信息,曾让朋友圈成为表达情感的主要社交工具。但这一功能,逐渐被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替代。随着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精准定位、精准推送等技术捆绑,强化了一批人的兴趣取向,一些人发现身边发圈刷圈的朋友在减少,甚至已有不少人逐渐消失于朋友圈。
无论如何,它曾是我们真实记录生活点滴的空间平台,见证了一代网络青年的成长,承载了十年沉浮互联网的记忆。
我们一定还能看到那些难忘的欢聚、还会不自觉去那里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5个回答  2022-04-21
微信朋友圈十年了。我早已逃离了分享生活方式。那些“逃离”朋友圈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变化在起作用。人是奇怪的动物,渴望他人了解自己,敏感而多疑,同时又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总会留有一片高地让自己独处。因此,一些朋友圈注定是一场献给少数人的狂欢,属于一种有选择的倾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年变的不是朋友圈,而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

“不给谁看”“不看他”:少数人的狂欢

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将是对生命的辜负。

很多朋友圈用户认为,在阅读的碎片化时代,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类营销式文案毫无意义,它只是一种不痛不痒的“作秀”;我们没有必要挂在朋友圈上,频繁发朋友圈等待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营销式的朋友圈文案的确令人反感,但有时候,真实的记录何尝不是一种生活,何况朋友圈的初衷就是分享。每个人都渴望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就恰好喜欢发朋友圈。

官方增加了“选择可见范围”选项。在那个远古版本中,朋友圈发图可选择可见范围,评论回复功能也刚刚上线。这些功能来自于用户的诉求。

而随着我们朋友圈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更多人期待朋友圈能屏蔽掉一些好友,选择性地分享生活。于是,2017年,朋友圈提供“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功能,其中有最近半年/最近一个月/最近三天/全部四个选项。多年以后,有2亿多用户选择了“最近三天”可读。

如今,用户发朋友圈几乎可以“私人定制”。在朋友圈的“谁可以看”功能中,有公开/私密/部分可见/不给谁看四个选项,用户甚至能建立一个标签,在通讯录中添加朋友圈用户,从此这个标签里的用户将不再能看到你的朋友圈。

朋友圈“谁可以看”

这相当于一种“黑名单”。一方面,它的确满足了我们对朋友圈分享生活更为精细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朋友圈也在不断变小,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的狂欢。

这更好了吗?我们心里很难说清楚。但我们都知道,能够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将越来越少,我们似乎像爬到了某个树洞,在对它倾诉,而听到的人少之又少。

其实我们早已暴露

当我们在朋友圈里屏蔽好友时,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信任后者。站在被屏蔽者的角度,这种滋味多少有点不好受。

在百度上,“如何知道自己被别人屏蔽了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怎么看别人把我屏蔽了”这样的问答数不胜数。答案很简单:“点击其中一个很久没有看到朋友圈状态更新的好友,在个人页面找到个人相册,”“若是记得他曾经发过朋友圈,点进去发现朋友圈相册中没有任何消息,可能自己被好友屏蔽朋友圈了。若是他真的没有发过朋友圈,是不会显示的。”

百度上关于微信朋友圈的问答

短短几句话,可以让那些屏蔽好友朋友圈的人“直呼内行!”我们并非不敏感,也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朋友圈丢失了一部分好友,稍有一点经验的人都清楚,不是自己屏蔽了好友,就是对方屏蔽了自己。这点我们彼此都心照不宣。

在对朋友圈的长期经营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己。因此,我们的朋友圈在不断变小,这不光是说群体在“逃离”朋友圈,也讲述了一个碎片化时代个人渴望表达却又敏感的内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