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即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形式出现。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识记类考查,二是侧重理解类考查,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在科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兹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对权威的外在服从。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能注意到社会期望,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易混淆点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VS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2
科尔伯格就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的。比如汉斯偷药的故事。汉斯是一个穷人,有一天他老婆生病了,医生给汉斯说,本市只有一家药店有种药可以医治他的爱人。药店的老板制造这种药花了200元,却要价2000元,汉斯到处找人借钱但只借到了1000元,他就给老板说能不能赊给他,后续再还钱。药店的老板不愿意,汉斯趁着晚上就撬开药店大门偷药。如果不偷药,妻子就会死,如果偷药,就会被抓起来。根据儿童的回答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得出三习俗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例: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儿童会认为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为什么不能便宜一点呢。
二、习俗水平(9-16岁)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例:如果大家都支持汉斯偷药,那么他们就觉得应该偷药;如果大家都反对汉斯偷药,那么他们也会觉得不应该偷药。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道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例:偷药触犯了法律,所以不应该偷。
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例:法律没有考虑到为救人而偷药这种情况,说明法律不合理,需要修改法律。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例:汉斯是为了救人性命才去偷药,所以并没有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20-11-19
说话可不得到德里家成这种理论和其他理论都是不一样的我给狗狗喝水的过程当中这个赫尔伯特道德理论的话直到我们生活所以呢我们觉得这个理论的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的的话对我们来说还要的
第3个回答  2020-11-19
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同时,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用情景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通过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以此去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景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接下来是详细的阶段理论
1、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属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属于习俗水平,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才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也就是说,成人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那么在我国,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也就是习俗水平。

2、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 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