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西方哲学中的来源?

康德、叔本华有无相关的观念或见解?请引用原文。

1、虽然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来源于叔本华或康德的美学思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这一思想则是传承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容:即其源头是中国哲学的“有”“无”之说。比如儒家强调“有我”,而道家和禅宗则强调“贵无”。这就是两种境界了。2、进而有观点认为,王国维的思想可以在北宋的邵雍的思想里找到类似点。邵雍认为:“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3、如果王国维的思想可以从中国哲学中找到来源,那么从西方哲学中找来源是不是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叔本华:“表达出人的理念,这是世人的职责。不过他有两种方式来尽他的职责。一种是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他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再一种方式是进行描写的人是或多或少地隐藏在被写出的东西之后的,最后则完全看不到了。”(《叔本华思想随笔》)
第2个回答  2013-11-22
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便以典型的“无我”方式创作,作者冷静地站在人物与事件的背后,让人物自己走自己的生活之路,似乎从不干预;而雨果的小说,如《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等,则更偏于“有我”。作者时时介入人物形象与事件发展中,有时甚至直接插入故事中叙述,其作品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我”的存在,流露出较强的思想倾向,以此来作用于读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