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如题所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是因为在主人家看来,儿子是自家人,而邻居的老人是外人。儿子作为自家人与自己是同心的,外人与自己是不同心的,所以非常值得怀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8

“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这案子交给美国、德国、俄罗斯或者法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不怀疑政府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家法律意识差。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

智子疑邻,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颜则旭》。它的意思是: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去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邻居家的老人也如此说。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机智,却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这则故事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故事背景:春秋时代。

《智子疑邻》                             

作者: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第2个回答  2017-12-08
只怀疑别人 对自己的家人却深信不疑 指人只亲其亲

这篇好像是出自《韩非子》,以前还用来作为高考的作文考题。
阐述的道理是感情的亲疏会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宋有富者,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第3个回答  2017-12-08
这是成语“智子疑邻”的出处,“智子疑邻”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消极的解释:在给人提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积极的解释: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第4个回答  2020-04-22
因为他的儿子永远是好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