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何景明)全文翻译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诗句】

《竹枝词》 何景明

明代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竹枝词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表达感情】

《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是明朝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的是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情。


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作者简介(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第2个回答  2022-08-18
    翻译: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第3个回答  2022-08-17
《竹枝词》(何景明)全文翻译鉴赏
竹枝词何景明系列:古诗三百首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注释1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2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3孤舟客:作者自指。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第4个回答  2022-08-17
竹枝词
明 ·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

十二峰: 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 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 作者自指。

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译文
巫山十二峰的山头,时值深秋,群山间秋草荒凉,杳无生机。在船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我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却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第5个回答  2022-08-16

竹枝词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作品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作品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作者简介: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公元1502年(弘治十五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