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科举制~~~急急,下午就要交了~~

如何评论科举制度??知道的说下~~~高分求~~

  略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功过,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流动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科举经过千年运作,将这一制度的两端即上至统治阶层和封建政府下及广大士子乃至普通民众卷入其中,成了越来越凝滞的“累人”制度。更有研究者直接提出,科举考试是对人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然而,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中,我们确实需要把科举考试制度放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理智地考察,对科举的作用和价值做负责任的历史沉思和全面客观的评价。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一定有它积极的一面:
  首先,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是否定特权制度,这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科举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天底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
  第三,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了根据人的教育程度来分配社会地位的知识优先的准则,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是一种先进的精英治国理念,也是1000余年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得以稳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而在废除科举制度的100年间,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政坛更是白云苍狗,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民族饱偿百年屈辱,据此,有的学者大胆推测,中国百年动荡起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废除!观点似乎偏激,深思又觉得有些道理。由于失去了科举这个统一的人才衡量选拔标准,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其治国理念的南辕北辙,人才制度朝令夕改,导致中国社会官员队伍的素质也是不断地反反复复。从科举制度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时期的任人唯亲,改革开放前强调“根正苗红”任人唯出身的政治标准,这都是历史的倒退。这100年里,官员队伍没有随着废除科举而得到提高,反而有些官员还不如那些读过圣贤书、懂得为官之道的七品芝麻官。改革开放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观念的倡导,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的实施,实质上都是科举制度形式的现代翻版。同时,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形成了一系列考场规则和考试方法,诸如对出题判卷考官的锁院隔离制、对考生衣着用具的搜检制、对考卷的糊名弥封制等等,都是防范科场舞弊的有效举措,有些做法至今仍得到借鉴和沿用。而历史上按不同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规制,实践已证明对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是有益的,今天的高考仍继续实行不同省区录取的定额制。总之,千百年的历史说明,科举制度中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使得选拔更具客观性,是经过反复检验并且在今天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第四,科举考试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十年寒窗”依然是激励现代人发奋读书的至理名言。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永远是偏远山区孩子惟一的梦想。
  第五,科举对社会的习俗产生重要影响。“金榜题名”仍然是学子的梦想, “名落孙山”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动力。科举制度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状元文化”等一批次生文化,在民间更是经久不衰、越来越显示出极强的文化生命力。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由科举文化演化而来的词汇“文曲星”竟然被现代社会包装出价值上亿元的电子词典类商标品牌的无形资产。
  第六,科举制度还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中国是考试制度的故乡,科举考试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样,对世界文明都是一个重大贡献。而只有沿袭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让他们打心底里折服惊叹,甚至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先生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并设想以此来改造中国的官吏体系,但孙中山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科举制度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科举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士子们志在功名利禄,非为探讨学理,读经、考试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思考和研究自然知识、属于下流的技术和工艺、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儒家学术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一直到今天,这种影响的幽灵仍然在中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上空徘徊。
  其次,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最后,科举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现代中国仍然是官本位社会,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我们正在逐渐地吸取并加以效法。但是,它遗留的消极阴影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莘莘学子仍然在单调的教室里用单调的方法单调地重复着单调的知识,应付考试的死读书、背教条、务抄袭风气时有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产品”的单调划一和创造精神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向前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考试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知识的扩展与融合,改善教育理念,提倡终极人文关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6
好的方面
1 打破了门阀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束缚,使下层知识分子能够正常的进入到国家上层机构。对缓和国家阶层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2 使得文化传播有了新的动力,对保存和继承文明有着助推器的作用
3 以科举为基础建立了良好的官僚任免制度

坏的方面
1 单一的考试形式对思想诱导和束缚较大
2 固化在科举制度内的思想方式使得在近代大变革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2个回答  2009-03-06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科举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后来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09-03-06
优点:1打破了士族地主对政治的垄断,为庶族进入政治提供了途径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4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5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缺点:僵化,束缚了人的思想,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09-03-06
好吧,我文科高才。首先,它是中国古代的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使中下层士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科举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尤其到了明清,八股文更是阻碍了我国新经济因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