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如题所述

胡 唐 明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区别于其他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重视了人格培养。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第一,课堂环境是模式实施的基础。布置环境必须保证其民主性要求与和谐特征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气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每小组中要尽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以期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学内容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及时应对。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通常呈现在黑板上、教案上、学案上或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常有:参与、设计、引导、梳理、点拨、示范、质疑、释疑、辅导、生成、指导、督促、检查、评价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不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导”,“教师”就是“导师”。对于教师来说,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师”,是学习途径中的“引路人”,是课堂上的“导演”兼“配角”,偶尔也串客“主角”。 “讲”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练”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评”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江苏省《教学要求》各版本教 材学科《考试说明》学科大型考试试卷“测”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 第四,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两大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行为通常有:学习、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动、接受、享受、质疑、释疑、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既借助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又可以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是主体参与的基础。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就必须保证民主与平等;既然两大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两者就得合作、互动,师生之间就必须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发现,共同体验;既然两大主体是通过合作形式来交互,师生关系就得和谐融洽,以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二、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一,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第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第四,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第五,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第六,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学管理更符合实际;第七,促进了教学其他环节的有效性,如解决了如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笔记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早读晚读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环节问题。 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归类指导 前提:不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模式,以学生课堂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与变化。以下提供几种模式供参考: 记忆教学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1.形成概念2.诠释资料3.应用原理 1.呈现资料,确认概念属性2.学生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学生对以上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1.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讲解探究步骤2.收集资料(确认阶段)3.收集资料(实验阶段)4.提出解释5.分析探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论 一、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当前状况,教师布置学生讨论熟悉的观点2.直接类比法3.拟人类比法4.矛盾压缩法5.重返直接类比法6.重新检查任务,请学生进行比较,回到最初的问题或任务上 二、认识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1.教师提供新信息2.教师或学生直接类比并对此作出描述3.拟人类比。帮助学生熟悉未知事物4.对类比进行比较5.解释不同点。学生解释类比对象的不同之处6.再研究。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最初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7.产生类比。学生提出自己的直接类比并探索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1.提出先行组织者2.提出学习任务或材料3.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1.识记材料2.建立联系3.扩展感觉表象4.练习回忆 角式扮演模式小组预备活动;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讨论和评价;总结。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疑难情境;探索学生对情境的各种反应;系统陈述研究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组织起来。独立探究和群体研究;分析进步与过程;循环活动提出事件;认清问题;选择立场;探究所选择的立场;明确进一步稳固的立场;验证关于事例、定义和后果的假设。依赖—脱离;反依赖—脱离;解决—疏通;迷恋—依赖;迷恋—脱离;交感—效应;情境提出和明确;提出假说;明确假说;探索;搜集证据;概括。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确定帮助情境;学生主动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开始作出问题有关的计划和决定;学生报告他们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发展。形成会议气氛;揭示有待讨论的问题;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确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步骤;深化会议主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认识。 掌握学习模式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程序教学模式 直线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 直接指导模式 导向,建立该学习任务的框架;讲解;练习(组织练习、指导练习、独立练习)。 模拟训练模式 导向;对参与者的培训;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对模拟训练的总结和问询。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沟通、联结的桥梁,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执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妙于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实验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尝试实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并得到验证,有力地证明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所表现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